週末時你問我要去哪兒玩?你說嘉義市這麼小沒啥地方好逛的,咱們不妨去鄰近縣市瞧瞧,就這麼決定好吧?我在心裡想著,我們這麼多年來只會等著政府或財團們提供休閒遊樂的選擇,難道不能也盡自己的心力來改變些什麼嗎?

2008-03-04 08:36/張南雄
台東農田水利會在農委會經費補助下,把原來只是負擔灌溉和排水功能的圳路,透過水利工程師的巧思,打造成為適合闔家出遊踏青的好去處
目前在台東縣已經有十個水利設施景點,而且其中的「射馬干圳沈砂池生態工法試辦工程」在去年底還榮獲第 8 屆公共工程金質獎中,水利類的特優獎,為提升台東優質的農田水利設施,再添一項佳績。

台東農田水利會會長梁俊良指出,雖然水利會原來的基本任務只有灌溉排水,不過為了配合地方觀光和農業休閒產業的發展,因此特別過去單純的水利構造物和周邊加以綠化美化,希望能夠結合民眾的生活,並維護當地的生態,他說走 訪台東農田水利設施十大景點:每一處都各有特色、台東農田水利會督導股股長簡士傑指出、在設計的過程中除了邀請專家學者提供專業意見之外、也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公共建設,並和生態保育團體交流互動,施工則是採就地取材篩選塊石,做為護岸主要材料,以節省工程造價,砌石水路還特別兼顧多樣性生物棲息空間,營造 深潭、激流、淺瀨情境,同時整合兩道不同水系水源,提高農田水利灌溉效能,讓農田水利設施成為具有休閒、遊賞的水利景點。

台東農田水利會會長梁俊良強調,經過重新打造後的水利設施,除了可以提供優質的用水之外,由於施工材料儘量使用自然材質,也維護了生態棲息空間,無形中豐富了周邊的生態,因此水利設施再成為景點的同時更兼負了教育及宣導珍惜大地與水資源的功能。

新聞來源:中廣新聞網


道將圳三生之旅 - 嘉義地方報~巨報部落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人工灌溉渠道--道將圳
道將圳水泥化 親水景觀破滅

[嘉義-聯合報2006/04/30報導]
2006/05/01

嘉義地區最早灌溉水圳的道將圳,有300多年歷史,目前是嘉義縣、市1300多公頃農田主要灌溉水源之一。道將圳兩側溝壁現高約1公尺,兩側土石常因豪雨坍 落底溝而影響灌溉功能,水源頭最近展開排水改善工程,發現道將圳生命力團隊計畫主持人楊清樑29日指出,曾建議兩側溝壁採用生態工法,可兼顧綠美化與灌溉 需求功能,但施工單位仍選擇傳統水泥圳溝,無法成為親水設施,水泥化施工讓人大嘆無奈


圖片來源:嘉南農田水利會

先民開鑿道將圳 豐富嘉義人文內涵
1/10/2005 8:33:02 PM

【大紀元1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葉子綱嘉義市十日電)位在嘉義縣水上鄉境內的北回歸線,三百年前的位置,正好在舊稱 諸羅城的嘉義市城隍廟前,先民選擇溫熱帶交會區建城,又開鑿灌溉嘉南平原農田的圳渠「道將圳」,經過地方文史的溯本探源,印證先民的生活智慧,也豐富了嘉 義的人文內涵。

嘉義地方文史工作者楊清樑指出,受到天文學「歲差運動、章動週期、地極移動」及地理上板塊運動影響,北回歸線以每年約十四公尺的速度,由北向南移動,目前 在嘉 義縣水上鄉,但是在三百年前的西元一七零四年,北回歸線剛好通過諸羅城嘉義市城隍廟前,台北天文科學館已確認這項計算。

楊清樑表示,道將圳是一條灌溉嘉南平原數百年的古圳,在追本溯源的過程中,發覺道將圳的闢建,與諸羅的建城、北回歸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揭示三百年前先民的生活智慧,選擇溫熱帶交會 區氣候適宜的地方建城安身立命,進而闢建圳渠灌溉農田,北回歸線一步步的移動,卻印證著諸羅建城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