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5 08:05:47 張雅惠
「買結構型商品先問適不適合?」(張雅惠報導)

當銀行理專跟你推銷結構型商品的時候,別只聽好話,要問最壞的情況,因為結構型商品設計複雜,未必適合所有投資人!去年下半年的次級房貸,全球股市重挫,多檔結構型商品淨值大跌,多家銀行陸續爆發銷售糾紛,其中,有不少是高齡退休族,有的是投資金額過大,佔銀行往來資產超過三分之二。銀行事後出示的文件都備齊,風險評估表上,該勾的也勾了,該簽的也簽了,於法有據,但部分退休族根本不知道商品內容,最後透過子女出面和銀行協商。

其實,不只是高齡長者搞不清楚狀況,立委余政道的同學,目前是工程師,跟中國信託買了一百萬元連動債,目前只剩下十萬。余政道氣憤難平,說中信的美女理專只講百分之八的固定配息,不但沒講本金可能百分之百虧損,也沒有定期回報績效表現,甚至工程師想贖回,理專就說,淨值又漲回來了,錯失停損的時機。

「消費者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金管會又不管,消費者怎麼知道我今天去銀行買的東西是合法的?是合理的?」其實,結構型商品本身無罪,關鍵在於,銀行是否向不適合的對象,強迫推銷不適合的商品

先了解什麼是結構型商品,它是固定收益商品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發行機構可以是國內外銀行,也可以是券商、投信、保險;透過銀行等銷售通路,賣給一般投資大眾。結構型商品是一個概念統稱,包括組合式存款、連動式債券、保本型基金、甚至是投資型保單是屬於結構型商品。其中,衍生性金融商品可以結合選擇權、期貨、或者swap交換,連結股市、利率、匯率、以及商品等,既然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就相對升高。

兆豐商銀個金部襄理葉紋芬建議,除了知道報酬率,還要再問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因為結構型商品有的只保本、不保息,有的只保部分本金,有的只保息、但不保本;就算保本,也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保本,是保証幾成,還是百分之百保本。

「有些是,到期才保本,中間贖回就不保本;第二是,只有在某種情況下才保本,例如有個價格區域,這些條件滿足了,才算是保本,才可以拿到保証的收益」上海商銀財富理經理江少儀說,還要注意發行機構的評等是否在A級以上;期限愈長,流動性愈差,風險愈高,期限愈短,風險愈低;用什麼幣別計價,到期拿回的是新台幣還是外幣;中途解約會有什麼問題;以及「下檔保護區」設在哪裡?虧損到什麼程度,就會失去下檔保護的功能,被迫停損出場。

「發行機構也是銀行(代銷)去找的,產品也是銀行和發行機構去談的,銀行自己也會做一個初步的把關,但是,發行機構的評等和條件也有關,評等愈高、條件愈差,評等愈差、條件愈高,這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看客人承擔的風險在哪裡」結構型商品的爭議,最近一年來明顯暴增!銀行自認為有苦說不出,投資人總覺得賺錢是應該的,如果同樣的情況,在市場多頭的時候,一定不會有投資人跳出來說,賺了不該賺的錢;但賠錢的時候,就怪理專沒講清楚。有的理專說,明明跟客戶完整轉述,只是,去年市場大多頭,誰都覺得不可能跌破下檔保護區,客戶根本是有聽沒有進。為了讓銀行和民眾「賺錢賺得安心,賠錢賠得甘心」,金管會現在亡羊補牢,要銀行遵守自律公約,銷售產品時還要錄音存証,減少以後的糾紛。

新聞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