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熊毅晰 攝影-邱如仁 設計-黎姿秀
2004年9月 e天下雜誌


今年,政府成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開始邀國際級設計大師訪台;家電老牌大同,禮聘義大利設計名家領軍打造新品牌「elio」;新興品牌明基,設計的BenQ平面監視器,榮登美國《商業週刊》封面……。


台灣高科技界,現正颳起愛美風!各科技本土品牌,陸續推出工業設計師的3C美形商品,要靠精緻工業設計主導流行,躋身全球頂級市場!


然而,什麼是好的設計?企業界、設計師各該怎麼做?
這場由政府、企業、學術界、設計師全體動員的科技愛美大作戰,《e天下》要為你分析台灣企業發展工業設計的關鍵、原則與方向,不但獨家請來6位台灣設計界翹楚,傳授「完美設計祕笈」,還與德國「iF」設計大獎評審主席樊克樂(Fritz Frenkler),及產業、學術界大師,進行對談……。


2004下半年,台灣高科技本土品牌的天空很「設計」!


6月份,台北國際電腦展上,老品牌宏碁推出新的產品統一識別設計概念,並且一改過去厚黑的外型,推出一連串超薄機種。


7月初,由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設計的BenQ平面監視器,也榮登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封面。


接著在7月底,大同的新品牌「elio」上市。背後的神祕12人設計團隊,領軍者竟是一位來自義大利的設計師雅金思(Erich Elkins)。


事實上,不只台灣,全球科技界的「設計味」也很濃厚。8月初,軟體巨人微軟甚至宣佈推出「微軟史塔克」光學滑鼠。顧名思義,這是設計大師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操刀的設計新品。


「台灣高科技產業,是全球化的一環,」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呼籲:「所以主導全球流行的工業設計,是我們一定要有的目標。」


台灣高科技業走到現在,正面臨競爭力消長的關鍵時期。從過去的低價製造、走到協同研發,ODM廠商負責「設計」的部分日益吃重。品牌時代的來臨,也代表「台灣工業設計正站在一個『質變』的轉捩點上,」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官政能強調。


質變?官政能解釋:「自有品牌要有發言權,就必須發展設計。」他表示,過去台灣產業結構仍處在貿易、代工階段時,雖然也有工業設計的成分,「但那時候的設計,都沒有辦法說出自己想講的話,」但發展自有品牌後,「就要有展現自己品牌特性、甚至個性的設計。」


究竟,台灣高科技產業目前需要什麼樣的創意環境?而企業要培植堅強的工業設計能力,又有哪些關鍵點?


政府開始投以關愛眼神


「當IT差異化變小,就要在ID(工業設計)上尋求差異化!」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一語道破。張光民補充,由於IT技術的發展漸趨成熟,企業就要在產品外觀造型上尋求差異化。


唯有差異化,才有附加價值。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成立,代表政府也感受到來勢洶洶的設計潮流。政府為了推動「六年國家發展計劃」下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去年底特地將外貿協會設計推廣組獨立而出,成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今年2月份,這個號稱台灣國家級的設計中心正式開張時,總統陳水扁也親臨致詞。


「我們並不直接幫企業界設計,而是擔任推廣、諮詢、顧問、培訓、媒介等角色,」張光民說出這個組織的定位。


有了政府力量的導入,對整體設計確有助益。前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秘書長、現任明基電通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研究員的張家誠舉例說,目前韓國三星(Samsung)的產品設計風格備受全球矚目,原因之一,就是韓國早在1994年,已明訂當時為「設計紀元第一年」,並緊接著開始一連串企業識別系統的規劃,及邀請國際級大師訪問等。而國家級的設計中心─ ─ 韓國設計中心(KIDP),也早在2001年就設立。


不過,企業界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還是有更高的期許。施振榮就直言:「台創(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定位應該更高,而不是由外貿協會底下的單位轉型而已,」他甚至建議,可以在初期時就請國際上的設計大師參與。


其實,台創已開始邀請國際級設計大師訪台,以增加台灣設計的國際化程度。今年5月,全球設計界的當紅明星菲利浦‧史塔克旋風式訪台,雖然主要是為他的門生將在香港成立一家名為「啟」(The Key)的設計顧問公司造勢,但是張光民透露,台創也居間出力甚多。


企業界不乏鴨子划水者


台灣科技業界開始在工業設計上耕耘的,其實也不少。例如老字號電腦品牌宏碁,早在90年代就有工業設計團隊。「憑良心講,台灣科技產業目前檯面上的設計主管,大多直接或間接跟宏電有關,」明基電通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的設計總監王千睿說:「不是宏電出來的,就是被宏電出來的人帶的。」


本身也曾在宏碁負責設計的王千睿補充,就像再往前一代的工業設計人,很多都跟家電有關。他舉例說明,當年宏電很多工業設計師,都是從大同、聲寶等家電業過來。


「以後, 搞不好有很多人也都是從明基出去的!」王千睿半開玩笑說。他會這麼預期,其實有道理。兩年前,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成立,當時的規模僅7個人;而到今天,已成長10倍,有70多人,堪稱台灣科技業界軍容最壯盛的工業設計團隊。


同樣積極推自有品牌的華碩,也是致力於工業設計的企業。根據華碩研究設計中心設計研究員許瑜琳透露,目前華碩研發處底下的機構及工業設計部,規模已達到40多人。事實上,去年台灣精品獎的最大獎,就是被華碩抱回,今年也蟬連得獎最多的企業。


「大家都知道設計很重要,但到底怎麼做?」實踐大學官政能說出重點。經常被北部各大企業在工業設計上請益的他說,不管是強打自有品牌的明基、華碩,或專注代工製造的光寶、仁寶,「大家都很認真做工業設計。」但是,他強調:「設計不是獨立於公司之外的,而是要融入經營流程的。」


將工業設計融入經營流程,成為台灣高科技業決戰未來的重要方向。但是,該怎麼做?


關鍵1:不只掛在嘴上,還要放進董事會裡


將設計主管層級拉高,是提升設計水準的第一要務。剛剛從韓國參訪回國的台創執行長張光民舉例,三星設計部門的最高主管,目前是董事,「董事會中若有一個身在設計領域的人,決策時當然不會漏掉設計。」


事實上,明基的王千睿也指出,不只是三星,包括諾基亞、蘋果電腦等素以設計聞名的品牌,也都將設計部門的位階提升得很高。


「可以了!可以了!」但是當王千睿被問到是否覺得自己在明基的位階夠高,他連忙「消毒」。事實上,在每年由明基董事長李焜耀領軍的明基集團高階主管玉山登頂活動中,都可看到王千睿的身影。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的辦公室,也是高居明基內湖大樓13樓、李焜耀辦公室樓下。


「最初階段的決策就把設計納入,這樣才能夠讓設計成為策略執行的一環,」王千睿認為,明基就是因為這樣做,才能在短時間將工業設計變成明基的競爭優勢。


而主掌華碩工業設計的,甚至是創辦人自己。華碩研發處機構設計部的協理張恩白,是目前在華碩負責工業設計的操盤手,當年也出身宏碁。不過,還有一位對工業設計的熱衷度不輸張恩白的高層,那就是華碩創辦人兼副董事長童子賢。


「童先生很有概念,對我們也非常支持,」華碩機構及工業設計部工業設計組資深設計師蕭銘楷指出,童子賢對工業設計的全力支持,常讓華碩的工業設計師很「感動」。


關鍵2:將設計導入產品流程


「瞭解工業設計訴求的產品設計師,在產品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要被充分重視,」大同多媒體通訊事業部處長潘泰吉強調。


大同是一家擁有85年歷史的品牌公司。從早期的家電,又進入3C領域,大同在工業設計方面的耕耘既深且久。


8月中,受台創之邀前來台灣演講的日本NEC資深設計經理師勝沼俊(Jun Katsunuma),在演說的最後強調:「設計人員必須參與設計商品整個流程,盡力達到消費者的滿意;商品產出以後,任務還沒完,要繼續關切設計的商品在市場上的反應,作為日後改進與檢討的方向。」


但是該怎麼將設計融入流程?明基的經驗值得參考。王千睿透露,明基目前的最新設計流程,是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一個新想法(idea),然後由數位時尚設計中心接手。之後,他們經過一個ideation(觀念構成)階段,這階段會有research(研究組)的人來針對目標族群的需求、期望,以及理性與感性的訴求、生活形態、使用情境、使用模式等去研究,做出目前市場上現有產品的問題分析,找出新產品的機會點。


研究完後,王千睿說明,設計師就會針對分析結果,找出解決方案、做出設計提案。接著明基就召開「NPI」(New Product Initiation,新產品啟動)會議。他說,那時候會有董事長等高層,以及業務、製造、研發、行銷等事業部的人一起進來,評估定位、可行性等。


NPI會議決定要進行該專案後,各事業部就會把他們各自的問題提出,設計中心再針對各部門的回饋意見,去設計或修正。


王千睿強調,設計中心之內並非只有設計師,還包括使用者介面小組,會根據認知心理、人因工程等進行研究;研究組,包括社會學、心理學的人。因此,他強調,設計部門已不像過去大家所認知,只是做外觀造型而已;而且完成這整套流程,約需要9個月的時間。


然而,若還未建立如明基這麼完備的工業設計團隊,也還有簡便的作法。微星通訊產品部經理蘇裕翔就表示,微星的工業設計師附屬在各研發團隊內;以他所處的通訊產品部為例,團隊內就有一個工業設計師。當他們從業務行銷部門得知要開發一個新產品時,他們會針對技術工程進行研發,甚至也自行設計產品造型。「但最後造型設計能否過關,還是要那位工業設計師同意,」他說,雖然有時會出現爭執,但是最後多半會聽工業設計師的意見,進行修改。


主機板起家的微星,現在也積極致力「MSI」品牌的推廣,甚至在日前還成立一個機器人研發團隊,專門從事機器人的相關研究。今年6月的電腦展上,微星與美國玩具廠商合作開發的藍芽遙控機器人,就吸引許多消費者的目光。「成立獨立的工業設計部門,其實是早晚要做的事!」微星行銷部經理賴玉琳表示。


設計,讓品牌會說話


就如同實踐大學官政能一再強調的,品牌必須經由設計取得自己的「發言權」。知名的義大利日常生活用品品牌「Alessi」,就是最好的例子。創立於1921年的Alessi,因找了許多如史塔克、麥狄尼(Alessandro Mendini)等大師級設計師跨刀設計產品,成功從一家金屬家用品製造者,蛻變為人稱「義大利風格的設計工廠」。如同Alessi第二代傳人亞爾伯托(Alberto)在其著作中所言:「我們從純粹冶金術、機械性的工業,轉型成一個積極研究應用美術的創作工房。」


在台灣高科技業的品牌風正熾之際,如何經由設計打造出一個「會說話」的品牌,似乎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