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5 00:00

地球暖化、冰山融解、南亞海嘯、卡崔娜颶風淹沒奧爾良市……使電影「明天過後」幻想的「洪慌」變得似乎不是沒道理的,而今年5月綠色和平組織在傳說中諾亞方舟停泊處的土耳其亞拉臘山放置方舟模型,更凸顯人們對大洪水時代重新來臨的憂懼。

面對暖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世上哪個國家比荷蘭更該憂心?荷蘭字義就是低地,26%的國土低於海平面。據聯合國預測,本世紀荷蘭的降雨量將增加25%,海 平面將升高109釐米,意味許多荷蘭人的家園將被海水淹沒。面對「洪慌」,又有哪個國家比荷蘭更有經驗?荷蘭古諺「上帝創造地球,荷蘭人創造陸地」,他們 利用風車排水以填海造地,用一套古老複雜的堤防系統保護土地,但經過將近一千年的挖掘、抽水和填埋,荷蘭認為該和大海「握手言和」了。

2003年,荷蘭政府開始空前的15年國土規畫,徵收河岸私有地為洪氾平原區,遠離淹水的災難,並一改過去與海爭地的強硬策略,決定還地予海,學習與水共 存,大力開發「漂浮建築」(floating architec-ture)、「兩棲住宅」(Amphibi-ous Houses)。

2004年夏天,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的主題就是洪水,有人構思把住宅蓋在海綿般的人造河岸,也有人提出「流動足球場」計畫。其實早在1953年,荷蘭最大的 鮮花市場阿斯米爾因洪水損失慘重後,當地就出現若干「浮動民宅」,但數量有限。如今,首先倡議浮動建築的是「水工作室」(Waterstudio)的建築 師可恩‧奧色斯(Koen Olthuis),運用「順水行舟」理念規畫水上住宅,他說:「假如一座住宅是彈性的,那就意味,潮水來了住宅也不會損壞。」

荷蘭最大建商杜拉‧法米爾(Dura Vermeer)2005年起,在阿姆斯特丹東南方96公里的馬斯博莫區(Maasbommel),興建48幢兩棲住宅,浮在馬斯河(Maas river)上。住宅面積36坪,有三間臥室,售價25萬到30萬歐元(約台幣1132萬至1358萬),去年完工,都已售光。

這種水上住宅沒有地基,而是中空的混凝土基座,填放泡沫材料,有漂浮作用。防水基座的底部由鋼柱支撐,一旦潮水淹到基座就「水漲屋高」,房屋會漂離鋼柱, 最多可升高約5.48公尺。房屋並用滑鏈拴住兩根5公尺高的停泊桿,漲潮落潮時,住宅會沿著停泊杆升降,而不會「隨波逐流」。屋內的各種電線、天然氣管也 都隨著潮水伸或縮。

荷蘭住屋、空間規畫與環境部已規畫,在15個洪水區建造漂浮住宅,這些地區以前都限制開發。漂浮住宅也將不只是單幢建築,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附近,杜 拉‧法米爾集團正規畫兩棲社區,採用樂高積木的概念,連結房屋,洪水來時整個社區浮在水上。不過,該集團承認,無論從美學設計或商業運用來看,漂浮住宅都 存在許多不可測因素。荷蘭建築學院院長貝斯凱也持保留態度:「水上建築對抗洪水的表現,目前還沒經過考驗。它和船房的區別在哪?我相信沒人說得明白。」

但杜拉‧法米爾的設計師肯根(Ger Kengen)說:「漂浮住宅和船房是兩個不同概念,雖然看起來像是建在陸地上,卻高出海平面3公尺。」而奧爾良市「棄城」的慘痛經驗,也使美國水文學 家、建築師和城市規畫者對「水漲屋高」很感興趣,開始向荷蘭取經,英國也計畫在低窪地區建兩棲住宅。

2006年,荷蘭的建築及工程顧問公 司Royal Haskoning舉辦一項名為「三角洲競賽」(Delta Competi-tion)的建築設計比賽,主題設定在三角洲,因為荷蘭位處萊茵河三角洲,全球也約有一半人口住在三角洲地區,在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情 況下,低窪的三角洲將面臨嚴重衝擊。主辦單位希望刺激思考這個議題,並提出有創意、嚴謹研究、有科學分析支持的解決方案。

獲得首獎的是「漂浮城市」(Floating City Ijmeer),完全建築在水上,以浮橋連結,交通以步行、腳踏車、渡船為主,汽車禁止通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