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2004,臺灣經濟戰略:從虎尾到全球化,台北市:時報文化。

p.23-25經濟學家薩孟遜(Paul A. Samuelson)曾提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經濟學將土地、勞動力、資本設備及企業家精神稱為生產要素,所以要素價格就是地租、工資、利息及利潤。就一般市場機能而言,當兩地有密切的經貿往來時,彼此的工資水準,也就是經濟學所稱的要素價格,必然會逐漸拉平、相等。即企業雖然外移至工資較低廉的地區,其相對跟著降低的產品價格,會逐漸取代台灣內部的生產,造成失業甚至不得不降低工資的現象,這些措施只能讓工資拉平的速度變慢、拉近的程度降低而已,卻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p.37.47-49因應此現象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發展知識經濟,在全球化時代,無形的知識發展出來後可以累積,且應用於全球也不會大幅增加成本,但卻能獲得更多的效益。在生產過程使用更多的知識,使開發中國家因缺乏此類知識而無法生產相同的產品,或運用較佳的知識提升產品的品質與設計,進而提升產品的價格。除了人才和資金,企業仍需掌握優勢的行銷通路,很多屬於有特色、量少多型的商品,若缺乏順暢的市場通路,是無法行銷全球的,而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於商品的區隔,可享有更高的獨佔利益。
 
p50-51
發展知識服務業協助企業整合及運用知識:在全球競爭的情況下,企業是否善於整合國內外可以協助企業發展的外在資源,將成為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而這種整合的能力,要靠相關產業聚集在一起,才容易發揮出來。由於某一項知識的用途其實很廣,因此國內如能累積各式各樣的豐富知識,各種產業就能得到必要的知識而得以發展。
 
p.62-65.71
但是在開發中國家低工資競爭的威脅下,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仍會使我國較豐富的資源如資金等,為追求國外較高的報酬而外流,嚴重的話可能會失去再發展的力量。陳博志(2004)指出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基本要素就是發展「非貿易財」,如交通、土地、公共建設、水電供應、空氣品質、水質、治安、教育、生活環境、法令制度、以及行政效率等。非貿易財優良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而非貿易財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源,這也就是非貿易財為何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產業及人才聚集是台灣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了關聯產業相互合作及彼此支援的方便性,廠商較偏好在關聯產業聚集的地方投資生產,也就是所謂的「產業聚集效果」或「群聚效應」。一般而言,已發展的地區必然聚集了不少產業,若其它條件相同,已發展的地區通常能靠群聚效應來維持競爭力,甚至繼續吸引其它的企業與產業。
 
p64-66
凝聚資源,發展非貿易財:台灣要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中心,必須具備從廣大範圍中聚集資源、產業、人才的力量,也可稱為國家競爭力。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基本要素就是「非貿易財」,是企業經營者無法從國外買進的。非貿易財包含交通、土地、公共建設、水電供應、空氣品質、水質、治安、教育、生活環境、法令制度、以及行政效率等。因為非貿易財是無法移動的,非貿易財優良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而非貿易財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流而成為邊陲,這就是非貿易財為國家競爭力主要決定因素的道理所在。
 
P76-78非貿易財還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提供工作機會給不易在知識經濟中找到工作的人,以降低失業率並避免所得分配過度惡化。因為非貿易財無法在國際上貿易,因此各國相互之間也較少競爭壓力,本國價格可以和外國有較大的差異,只要本國非貿易財價格略高一點,勞工的工資就可以比較高。但也不能為創造創業而盲目發展各種非貿易財產業,而造成價格下降與勞工工資無法提高的現象,由於此類產業多半與生活品質有關,因此需改變產量的提升到生活品質的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國內休閒產業,需要關聯產業的合作與支援,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除了交通、還有文化、地方特產、農業、以及資訊及行銷服務,這些也都屬於能提升生活品質的產業。
 
p81-84
休閒旅遊可和地方產業文化結合發展:
1.休閒旅遊需要關聯產業的合作與支援,如交通、文化、地方特產、農業、以及資訊及行銷服務。
2.旅遊景點必須具備獨特的景觀、建設或其它特色,否則差異不大,吸引力就不高。以國外的經驗來看,加上一些文化特色、歷史典故的景點,更容易使遊客徜徉其中。
3.農漁業不僅可發展成特產,有些商品具有生鮮的優勢或適宜就地消費的特性,加上農漁村和都市生活環境的差異,更使農漁業成為發展國內旅遊及非貿易財產業的一大重點。
4.與其耗費鉅資引進在台灣沒有藝術文化基礎的西洋美術館,不如用這些經費建立領先世界的多媒體及數位內容博物館或藝術展覽館,更能吸引國內外遊客。
 
p.105.129陳博志(2004)提到了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可藉由發展知識型產業及內需型產業來阻擋。知識型產業具有獨步全球的知識,與在全球市場競爭的能力,開發中國家無法參與競爭,所以這類的工資等要素報酬不會被拉平;內需型產業則是提供國內低技術勞工不必和開發中國家勞工競爭的工作機會,同時可改善生活及投資環境,以留住更多產業、人才及其它資源。兩者相互配合支援,可使知識型產業更具國際競爭力,也可提供內需型產業更高的市場需求以維持發展,並提升台灣的生活品質。
 
p124-125
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四個重要戰略發展方向:發展知識經濟、擴大提升生活品質產業、改善公共建設及其他非貿易財、以及加強與先進國家合作而避免只注意中國的機會。
干擾國人採取正確戰略的舊觀念,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認為大國才有前途的思想,其二是只求短期降低成本的競爭策略。而較嚴重的舊包袱包括金融、不動產、法規、公共建設、黑金特權、以及財政等問題。
 
p160-164
 建設綠色矽島,就是希望在累積的既有基礎上,充分掌握「資訊化、全球化、綠生活」的世界潮流,強化科技創新,推動人文與科技平衡發展,創備優質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建設美麗富強的科技國家。
一、客觀環境:
(一)全球化產業競爭的威脅
  隨著自由化和資訊的快速發展,國際分工加劇,縮小許多商品和潛在競爭者間的優勢差距,商品生命週期亦明顯縮短。
(二)知識世紀科技優勢的挑戰
(三)地球村整體國力的競賽
(四)環保世紀綠色革命的因應
 
p.160.169.171經建會主委陳博志在2000年所提出的「綠色矽島經濟發展藍圖初步構想」中,提到傳統產業可透過產品升級、多樣化、與高科技產業結合、與文化和地方特色結合等方式多元化發展,而成為新一代的產業,並強調區域均衡發展,發揮地方特色。
 
p177
支援產業發展的產業體系:
全球化經濟中,雖然須有全球分工合作,但國內產業間的合作仍常有先天之便,因此產生產業群聚的現象,而產業結構較完整的國家,也常有較好的發展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