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05-19 02:47/ 朱敬一 黃榮村 林萬億 朱雲鵬 余範英

「全球化」在台灣並不是陌生的字眼,全球化的浪潮也很早就襲向台灣,但迄今為止,許多人還是低估了它在台灣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一方面 在於資訊的封閉;許多論者以為台灣當前面臨的是資訊爆炸,實際的情況卻是資訊貧乏,甚至是根本自外於全球的資訊流。雖然知識界、企業、媒體仍不乏全球化的 相關討論,但在台灣仍是焦距模糊。另一方面,則是台灣的現行制度與機制,在面對全球化的壓力下,幾乎完全喪失了運轉治理的能力。這種資訊的封閉與制度的失 能,其實正是台灣的發展與公平陷入危機與瓶頸的關鍵。

進入二十一世紀前,麻省理工學院梭羅(Lester C.Thurow)教授曾立論,預測因知識探索與吸收具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特性,知識經濟時代的資源分配,將向知識優勢的一端傾斜。這預測不但逐 一應驗,且其傾斜的速度與幅度也遠比想像更為嚴重。其背後一股推波助瀾的力道,正是來自「全球化」的加持。在全球化時代,產製與銷售規模都大幅擴充,不但 知識研發創新的潛在利益增加,知識運用與兼併的能力益強,連成本競爭、代工外包的場域都更為擴大。對台灣而言,這真是個空前的挑戰。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對全球化造成日本國內資源分配的兩極化提出警訊。其實這樣兩極化的趨勢不只出現於日本,也浮現於台灣;不僅限於一國國內,更應驗在國與國 之間;不但適用於企業競爭,更在其他經濟地盤爭奪上發酵;不唯影響現有的分配結果,亦已演變出嶄新的競爭格局。回顧台灣自身,就高科技研發而言,台灣尚不 是歐美先進國家的對手;就土地勞工成本而言,我們更不能與中國大陸、印度、東歐、東南亞諸國競爭。傳統產業,台灣多數皆已西進,而下一波的本土高科技產 業,卻仍然不見蹤影。在國際上,ASEAN加N與美韓自由貿易區的結盟即將成形,但台灣卻仍然置身事外。這樣的局勢演變,真令我們憂心。

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的軌跡,也不該漠視低下階級的存在。面對社會轉型,我們不能再空議是否落入M型社會的困境。青年失業、貧富不均的現象已 是不爭的事實,而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新移民等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台灣也不能沒有宏觀長期的經濟規劃。台灣的面積雖然不大,但由於人民勤奮、適應力 強,擅長自我調整因應困境,常能在困頓中開拓新局。然而面對全球化的大環境,除了台灣人民的勤奮與適應力之外,我們也需要更具有前瞻視野的規劃,持續增長 的判斷與能力,以對世代子孫與土地負責。對外,我們亟需具有遠見的戰略佈局,對內,我們期盼減少兩極化的衝擊、強化社會的向心力與調適力。

長久以來,時報文教基金會的努力方向,一直是在引領台灣走向更具公義良知的社會;時報基金會的自我期許,也一直是在民主自由的表象下,在殘酷商業競爭的環 境裡,務必做到不重利、不媚俗、不偏向任何特殊利益黨派。這次我們特別針對這波全球化的浪潮,秉持以往關注全民福祉的信念,選擇「全球化下的發展與分配」 這個議題,攤在陽光下檢視。規劃小組將焦點集中在制度與政策,廣邀產官學界菁英參與研討。研討會雖然廣涉全球化多項議題,但我們都了解貫穿的主軸即是「面 對新局,言皆中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