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0 00:00

美國商會日前發表年度白皮書,呼籲政府開放三通;白皮書裡又表示,過去幾年來美國商會對台灣最感憂心、失望的,是朝野對峙及政治凌駕於經濟之上;語氣似顯不耐。經建會官員表示,美國商會有「干預內政」之嫌。

自 古商人無祖國,自然無須苛責以「在商言商」角度提出疑似干預內政的建議。更何況,美商對政府態度的不耐,或許是國內政治長期動盪不安的反射;至於經建會官 員所謂「干預內政」之說,恐怕是經濟成長施展不開的投射。商人常是民眾喜好的先驅,為政者應有商人的敏銳眼光。民眾對政府的向心力,繫乎政府是否能提供有 尊嚴與富足的生活。商人先嗅到氣息,因此憂心壓錯寶導致事業毀於一旦,應不至於「干預內政」才是。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日前表示,一旦 當選將在一年內推動直航。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則說,他不反對三通,但堅持對等談判。兩人似乎都有共識:台灣經濟發展與中國大陸息息相關。然若我們跳脫 不出藍綠對抗,台灣社會仍將處於緊張與對立態勢,屆時無論誰當總統,依然會因對方陣營的掣肘而功力內耗,終致難以發揮的境地。

美國商會要求兩岸直航已有十五年,近來口吻日趨嚴厲。一改過去對執政者的建議,如今改對一般民眾提訴求,也許正透露出一個訊息:台灣人民已有足夠智慧來當家做主了。也就是說,人民逐漸認清,得靠自己力量來穩定政局與拓展經濟。

力 量由內而外,首求一致。不安來自對認同的危機。當今台灣,國家認同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切身問題,經濟發展則是我們殷切期盼的核心價值。在其他國家,這兩者並 不衝突;在台灣,卻常常成為紛爭的焦點與矛盾的來源。長期以來,對國家的認同,左右了政局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這種內在的巨大鴻溝,與其說要靠那個政黨或 那位領導人來弭平,倒不如靠民眾感情的凝聚來得直接與有效。畢竟人民先於政黨及政府而存在,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會有什麼樣的政黨,也就會有什麼樣的政府。

文 化是最深沉的感情。我們應當好好思索,除了政治與經濟之外,我們還有什麼?如果台灣所代表的文化並不出色,請問,誰會認同或支持台灣成為獨立的國家?反過 來說,如果台灣文化聲名遠播,中國當真打壓或吞併得了台灣?台灣社會大多數民眾要跳脫二分法來看待事情,對於國家認同更要能超出只有獨立或統一這兩個選 項。尤其在目前極端紛擾的情況,每每因此問題而爭執不休,更應放下兩端。透過文化互通來認識對方,了解彼此,並化解心結,讓社會成為一個既能相互競爭又能 彼此合作的有機組合。

只要能建立出色的台灣文化,相信無論三通或其他型態的交流,或者對中國或其他國家的往來,都會是對等與互惠的。台灣文化能出色,以台灣的優勢,經濟成長焉有不突飛猛進的道理?

陳振源(台北市/國小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