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民生報在2005年3月18日的報導「姊妹牽手來創業 另類女人經濟學:女書店 好書店 布工房 青春不老隊 天天嚴厲考驗 時時展現智慧」。當初這四個案例被拿來鼓勵更多女性參與創業的行列,事隔兩年多,卻有兩家吹響了熄燈號,可見創業真的不容易!
女性創業勢力正在崛起,尤以知識產業、微型及社區服務等新興產業最受婦女青睞。台北的女書店、高雄的好書店是以知識經濟起家的女性創業典範,仙鹿巷壹號布工房在921大地震後,藉由縫製布娃娃成為婦女微型創業典範,更在國際打響知名度,屏東高樹鄉一群高齡婦女組成的「青春不老隊」是社區創業模式,並建立一個溫暖的老人生活社區,希望藉由這四個婦女團體創業經驗甘苦談,鼓勵更多女性牽手一圓創業夢。
女書店總編輯鄭美里:
女書店是在1994年4月17日創立,轉眼成立即將屆滿11年,11 年對於大企業來說不算什麼,對於小本經營的女書店來說,每一天都是滿嚴厲的考驗,成立9周年的夏天,我們也曾面臨熄燈危機,考慮關閉或者轉手。
一群從小夢想長大後開書店的女性,經過一年的籌備,號召二十餘位股東,募集了400萬元,成立了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創業惟艱」,但對女書店來說,開始反倒是最容易的,創業之後,如何維持營運才是最困難的。
女性創業的特色是決策模式不同於男性,男性創業決策是由老板決定,但女書店則採合議制,「不是老板說了就算」,任何決策要經過執行股東充分溝通、互相說服,有時甚至激烈辯論,最後做成共同決定。
女書店雖然店小,志氣卻大,經營以理念為導向,在經營出口碑後,還要不斷創新,符合時代潮流,這背後「熱情」非常重要,女書店的動力就來自大家高度的熱誠。女性一起創業好玩,沒有長官、下屬階級觀念,女書店就是在平等互動中,堅持理想,開創新局。
好書店董事長傅孟麗
:
高雄好書店是追隨台北女書店的典範而成立的,是南台灣唯一性別主題書店,1999年開始醞釀,2000年1月30日正式成立,採公開募股方式,公開募股的消息見報後,反應非常熱烈,讓我們電話接到手軟,63位股東集資了540萬元,一路走來已經5年了。
套句國策顧問黃越緩的話說「一個女人不敢做事情,一群女人在一起什麼事情都敢做」,募股是女書店創業最順利的階段,一群女人像做夢一樣,有了錢開始「天真」實現夢想,沒有經驗的我們,在成立以後,才開始學習。
「女人在一起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也會做錯事情。」剛開始,以為書店要開在人聲鼎沸的地方,選在漢神百貨斜對面,一個月房租4萬5000元,又想到一面看書,一面飄著咖啡香多好,於是又經營餐廳,一個月人事費就高達20萬元,兩個大窟窿,每個月嚴重失血。
女書店又生不逢時,2001年的兩次颱風潭美、納莉水災浩劫,後來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ARS)造成門市蕭條,又要在連鎖書店的夾縫中求生,書店要賺錢非常困難,一直撐到現在,有人形容我們是「九命怪貓」,其實是我們把書店當成「使命」,而非營利事業。
延伸閱讀:洪雅書房:從誠品事件談獨立書店的下一步 - yam天空部落
仙鹿巷壹號布工房馬麗芬
:
布工房只有3000元的資本額,媽媽們來來去去,維持在10個人左右,有在地的女兒、外地的媳婦,還有大陸、越南新娘,我們剪裁碎布,用針線縫製布偶,讓布偶訴說一個又一個屬於我們的美麗故事。
921大地震後,讓一直在台北工作的我,有機會辭職回鄉「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也讓我們這群人在南投縣中寮鄉相遇。我們幾位本來在中寮鄉南邊的鄉親工作站工作,一直思考「有沒有一條路可以育成農村婦女,又可以讓她們有收入,兼做公益?」
90年勞委會實施「就業重建大軍計畫」,可以補助員工11個月薪水,我們想到社區的媽媽們,興起成立布工房的念頭,但是擔心作品賣不賣得出去,當時,靜宜大學陶蕃瀛教授說了一句話,「不管作品賣不賣得出去,這11個月的薪水,可以照顧10個媽媽和她們的10個家庭」,就這樣布工房在90年8月13日正式開工了。
布工房是營造一個家,以人為首要,所有的媽媽都是家人,一起吃大鍋飯,因個人工作能力「不同工,但同酬」,薪水一天500 元,一個月工作22天,月薪1萬1000元,薪水發不出來是常有的事,有時候是6個月發不出薪水,但,我們自食其力,也很快樂。
布工房縫製布偶 開創一片天
九二一百年大震,讓一群在地女兒、外地媳婦和外籍新娘齊聚在南投縣中寮鄉,重拾起針線縫製布偶,一塊塊碎布,經由她們巧手剪裁、拼湊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舊針線、新創意」布工房已成為台灣婦女微型創業的典範。
中寮鄉是個封閉式的農村地區,民間8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後,政府、民間全力投入災後重建,這裡農產品價格賣不好,青壯人口大量外移,找不到傳統文化特色工藝,自然生態也不見得突出,如何振興這裡的產業?出路在那裡?當時許多人都認為前途茫茫。
不過,原本在台北一家專門進口床單、窗簾公司擔任人力資源主管的中寮媳婦馬麗芬,和原本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王郁寧兩位都會女性菁英卻帶領著中寮鄉的鄉下媽媽們披荊斬棘走出了一條路。
90年,勞委會實施「就業重建大軍計畫」,可以補助員工11個月的薪水,馬麗芬、王郁寧想到社區媽媽和縫製布偶的構想,但卻憂心作品賣不賣得出去的問題,當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陶蕃瀛告訴她們:「不管作品賣不賣得出去,這11個月的薪水可以照顧到10個媽媽和她們的10個家庭。」
就這樣,90年8月13日在一串鞭炮聲中,「仙鹿巷壹號布工房」正式開工了,資本額只有3000元,再申請20萬元的設備費用補助,買了8台縫紉機,加上馬麗芬在台北的老東家僑蒂絲不斷提供剩餘碎布,一群「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在地女兒、外地媳婦、大陸和越南新娘利用碎布,及植物染布的技巧,一針一線縫製起布偶。
剛開始,布工房也經歷許多挫折,像是剛開始設計的猴子造型布偶,竟被說成鴨嘴獸甚至恐龍,或是第一次進軍宜蘭童玩節展售39天只有3萬9000元的收入,讚美作品的人很多,實際購買的人卻不多!三個月發不出薪水是常有的事,但她們從未氣餒。每月還提撥薪水10%回饋社區婦女。
由於布工房的手工娃娃,具有台灣味道和生命力,加上很有親切感,去年更代表台灣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婦女領導人會議,終於打響了國際知名度。在步履闌珊下,布工房已走了3年,未來還會繼續走下去。
這群從外籍新娘到60歲以上阿嬤都有的中寮婦女,看似平凡,卻靠著堅韌的生命力與從不放棄的精神,以針線縫製布偶,開創出事業的一片天。
仙鹿巷壹號布工房 月底熄燈巧手設計知名度高 愛好者蒐購 部分中寮社區媽媽將轉賣青草茶
921地震後集結中寮社區媽媽成立的布工坊,6年來協助社區重建獲得肯定,但日前布工坊成員投票決定,社區媽媽不承接布工房工作,營業到9月底,坊內設備、材料等將捐給需要的團體單位,回饋社會長期的支持。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必須向大家宣布一個消息—仙鹿巷壹號布工房要正式結束營業了!」日前布工坊在官方網站發布停業消息,引起許多愛好者錯愕。不落俗套的拼布設計、剪裁及縫製等,誠品書店、涵碧樓及台北故事館等地寄售,打響知名度,也間接協助社區媽媽重建之路。
布工坊執行長馬麗芬表示,921地震後,為協助中寮鄉社區媽媽重建,因自己曾在寢具公司上班,公司願意提供碎布,索性找了幾個有興趣的社區媽媽成立布工坊,專人設計圖版及包裝,也有縫紉老師無償教導她們,還不時收到捐贈的布料。
布工坊目前有7名社區媽媽,最年長的64歲蘇明滿指出,她18歲就學作裁縫,毫不遲疑加入布工坊,拿針線縫製等工作都難不倒,還能教其他媽媽。從越南嫁來中寮8年的36歲余氏霞笑說:「在家鄉從未拿針線,來這裡什麼都學,縫縫補補都會了!」
9月底結束的布工坊,引來愛好者蒐購潮,社區媽媽低頭趕工,趕在10月10日前出貨完畢;面對未來,有些媽媽回歸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媽媽,將另謀出路或賣青草茶。
馬麗芬說,上個月在南投市公所對面開設青草茶行,布工坊4名社區媽媽來看店,青草茶的青草是她們種植,布工坊結束雖令人不捨,轉賣青草茶也算一條出路。
青春不老隊鍾秋香
:
屏東縣高樹鄉是個農業鄉,菸葉曾經是這塊土地上最大宗的經濟作物,隨著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公賣局契作結束,這兒的農產品已走入日暮黃昏,再加上高樹鄉被畫設為水源保護區,更成了「沒有工廠進駐的鄉村」,90、91年短短二年內,年輕人口大量外移,留下來的大都是中高齡的老農民。
2004年3月在屏東縣地方產業交流中心經營規畫小組協助下,高樹鄉大埔村社區民居組成了青春不老隊,資本額20萬元,共有17 位隊員,拿出婆婆媽媽們平日拿手的醃漬、釀醋手藝,將大埔村打造成一個專業的農特產加工製品區。
因為醋可以存放很久,再加上「健康養生」概念產品正當紅,因此,青春不老隊就選定了水果健康醋為旗艦產品,並將傳統農業加工產品商品化,推出「青春釀」系列健康養生水果醋、醃漬菜蔬,棗子乾、桑椹汁、桑椹果等產品。過程中,我們不斷面臨困境,也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青春不老隊的理念是希望透過社區經濟型組織的方式,照顧農村老年人口,除了讓老年人可以自給自足外,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走出家庭,擺脫獨居、寂寞的生活型態,去年10月已成功轉變為「大埔農業生產合作社」,轉型後也面臨新的挑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