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6 23:25/記者柯雅菁/嘉義報導 |
「即使越來越少人買竹器家具,我們只求能混口飯吃就好,所以這家祖傳百年的店,我們還是要守下來。」竹器店店主陳一龍表露出對老店的堅持。嘉義市光華路上 有一家傳統味十足的手工竹器店,門口每天仍可看見陳一龍和他老婆吳幸容拿著竹器敲敲打打,製作出一個個堅固耐用的竹製搖籃和竹椅等家具。
因台灣氣候炎熱,可散熱的竹器家具曾經盛極一時,百年前陳一龍的曾祖父開了3家在當時十分風光的竹器店面。60年前,陳一龍的母親接下其中一家店面,每天 店裡都有多位師傅埋頭趕工製作竹椅、竹床等家具。然而,直到30多年前陳一龍接手時,店裡就只剩他一人埋頭苦幹,他說明:「沒辦法啊,沒有那麼多人要買, 而且很多竹床、竹梯都被淘汰了,店裡就剩我一個人做了。」
從 小對竹器就有興趣的陳一龍,從14歲拜師學藝,至今有50多年。學習竹器從學徒到能獨當一面至少需3年。回想當初的學藝情形,他表示,每天7、8個小時的 工作時間,都要一直蹲坐並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還要耐心地組合竹子、鑽洞、削皮等。工作結束後,每天晚上他還需花時間磨工具,工作時手也常常被利器戳了 好幾個洞,手腕上佈滿傷痕。他笑說:「那時候做不好,還常常被師傅從頭後面大力打下去呢!」
接手生意的陳一龍,獨自扛起家中生計,每天忙 碌地從早上八點開店到晚上九點,也因對竹器的熱忱和堅持,30多年來他每天拿著竹子敲打,從未間斷過。而在一、兩年前,原本從事美髮業的老板娘吳幸容,在 婚後因丈夫忙不過來,也開始製作起竹製搖籃等較簡單的竹器。她說:「在旁邊看了那麼多年,再經過先生一番教導就學會了,這樣還可以幫忙分擔一些工作。」現 在的她,每天花3小時以上製作搖籃,做得極為出色。
雖然竹器家具曾蔚為風潮,但隨著塑膠製品、沙發等現代化家具出現,竹器產業已淪為夕陽 工藝。原本同一條街上有7、8間竹器店,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一一轉業、倒閉。「我剛接手時就已開始走下坡,生意也沒那麼好。雖一度考慮過要轉業,但還是對 別的沒興趣,所以在還能維持生計的狀況下,堅持繼續走這條路。」陳一龍對竹器業的蕭條頗為感慨。
目前竹器店也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辛苦的 工作環境和長時間的勞動,使年輕一代的接棒意願低。雖然如此,陳一龍的9歲孫子李俊達仍天真地說:「我以後要像爺爺一樣做竹器!」對孫子的豪語,他卻笑著 說:「那是他在吹牛啦!這行業目前很難有傳人,要真的很有興趣,且能開創出另一條新的路,才能維持生計。」
關於竹器店的未來,吳幸容說:「既然這是祖先傳下來的,我們就得繼續做下去,做到有一天我們沒辦法繼續敲敲打打為止。」百年相傳的老竹器店,靠著陳一龍夫婦倆努力在現代社會生存,也為念舊的竹器愛用者,提供一個找到舊有回憶的去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