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5 09:07

戒嚴時期,金門是台灣軍防的最前線,有好幾萬大軍駐紮,解除軍管後,金門從軍事重地變成要力拚觀光的離島,金門人的生活在解嚴前後真的是大不同。

戰爭炮火的洗禮,是金門島不能忘卻的歷史,八二三這三個字,幾乎和金門畫上等號,戒嚴時期這裡是自由基地的最前線,建軍備戰就是生活的全部、處處都是碉堡和隱藏地底下的坑道。然而在解除軍管後,原本用來觀測敵情的馬山觀測所,如今成了觀光勝地,取代大批阿兵哥進出的,是大批的遊客,原本的觀測敵情,也成了看風景找趣味。對岸船隻高掛五星旗往金門開過來,這在以前我方早就開火,如今卻是揮手迎接。

解除軍事管制後的金門,到底有什麼改變?街道上,早就看不見昔日的十萬大軍,解除軍管後,不管是拍照的、賣軍用品的、賣酒的,商家生意都是一落千丈。昔日說一個阿兵哥,可以養一個金門人;但如今沒有阿兵哥的生意可以做,想靠觀光客小三通,卻也行不通。(記者黃柏齡、許文男、李文彬報導)

金門民俗文化村是閩南建築瑰寶
2007-10-27 09:41/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二十七日電

金門觀光特色之一為擁有豐富的閩南文化,並以閩南傳統建築為代表,地方俗諺說:「有山后富、無山后厝」,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十八棟厝」,正是閩南建築的瑰寶。

位於金沙鎮山后中堡的民俗文化村,為王氏家族聚居的聚落,由十六棟兩進式閩南式民居、及三進式鄉塾、兩進式宗祠各一構成的燕尾翹脊古厝群,為金門觀光的亮點之一,每天吸引著川流不息的遊客。

山后「十八棟厝」的起造人為旅日華僑王國珍、王敬祥父子,他們經商致富,不忘斥資返鄉興建族居宅第的故事,為地方民眾所津津樂道。

王國珍是在清同治年間東遊日本,經商致富,亟思回饋鄉里,在家鄉建屋安頓族人,其子王敬祥承繼父業和父志,打造出閩南建築的代表作。

王國珍、王敬祥父子以鉅資在山后老家興建祖厝,是自中國大陸延聘匠師,並自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引進建材,最早一棟是在清光緒二年(西元 1876)動工,直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才全部完工,歷時二十四年,可以想見當年工程的艱難和規模。

王敬祥原在日本正金銀行擔任買辦,接下父業後成為僑商巨擘,曾任旅日華僑總商會會長、中華革命黨日本支部長,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國父孫中山先生建國 革命過程中出錢出力,因此,其子王重山即是由孫中山取的名字,而 1923 年逝世於日本,孫中山親臨悼唁,備極哀榮,讓金門人引以為傲。

山后王氏「十八棟厝」,燕翹和馬背式的紅磚建築,充滿地方人文和建築藝術的特色,由於戰亂因素,王氏族人外遷,以致逐漸荒廢,直到 1980 年,金門縣政府斥資整建,並命名為「金門民俗文化村」,1992 年金門開放觀光,成為遊客驚艷的焦點。

不僅是吸引台灣觀光客造訪,中國開放其福建人民遊金門自 2004 年十二月啟動,民俗文化村也是大陸客必遊的景點,廈門民眾即感慨表示,廈門高度現代化,已經少見閩南傳統民居,鼓浪嶼號稱是建築博物館,但以古洋樓為主,要看道地的閩南民居,還是要到金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