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7 00:00 |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獨特風貌,只要善加發揮就能展現多元化的校園之美。」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昨天宣布選出國內一百所學校成為 「特色學校」的示範模式,而教育部也將投入四千四百五十五萬元經費,幫助示範學校結合現有資源、發展特色教學,展現校園的永續活力。
受 到少子化趨勢影響,讓各校招生人數愈來愈少。潘文忠表示,雖然學生就學人數逐年遞減,但許多學校仍擁有獨特的人文與自然面貌,為了讓校園資源可以被善加利 用,教育部於是推動「發展特色學校與辦理國民中小學閒置校舍空間活化利用方案」,鼓勵各校結合學校與社區資源,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特色教學,幫助民眾認識當 地的風土民情與環境生態。
教育部指出,方案提出後,吸引來自全國二十五縣市、兩百三十八所學校熱烈提案,經過學者專家審查,從中選出一百所「示範學校」,並核定四千多萬的補助金額。
潘文忠說,一百所「示範學校」都各有特色,像彰化縣美豐國小就結合地方產業,發展「蚵殼藝術」、「陶藝創作」,將產業特色融入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更貼近 地方文化。而位於桃園縣的笨港國小則發揮鄰近笨港灣的地利之便,積極打造全國唯一的客家漁村小學,呈現客家風情。
此外,像是雲林縣成功國小也致力於當地的茶業文化推廣,逐漸發展為「茶園小學」、打造茶香校園,將種茶與製茶過程融入課堂中,讓學生不只會喝茶、更懂茶。而遠在離島馬祖的東莒國小也別具巧思,透過與社區發展協會的結盟,讓更多人認識東莒風光。
新校園運動延燒全台 小校避裁併 營造特色找活路
2007-02-10 02:24/周麗蘭、張朝欣、張南詠、陳界良、洪慶淋/調查採訪
看似平靜的校園,這兩年正在快速轉變,在教育部裁併小校政策的狂濤巨浪中,一個嶄新且富創意的校園運動正在全台各地如野火般快速延燒、擴散中!
不論名稱是否像雲林縣長蘇治芬所創的「優質轉型」,或者如曾蔚為風潮的體制外森小風格,這些迷你學校的成員,在面對存廢的競爭壓力下,為了自身的生存,也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僅努力嘗試轉型,並且各自經營出獨樹一格的校園特色。
「特色學校」,已然成了當前校園最時髦的名詞。
摩西校長領軍 率師生闢生路「孩子:『校長,我們學校為什麼要被合併?』校長:『孩子,學校合併後可以省很多錢呀!』孩子:『校長,辦教育很貴嗎?校長:『不,孩子,辦 教育比辦監獄、比請警察、比整治治安便宜。』孩子:『校長,那為什麼要省教育的錢?』校長:『孩子,你不懂,教育要計算成本的。』」
這是雲林縣草嶺國小代理校長李政勳撰寫的「傾聽心中孩子的聲音」,至今還在網路上流傳。李政勳堪稱今年教育界的風雲人物,這篇孩子與校長對話在網路密集傳 閱後,不少民眾誤以為草嶺國小要被裁併了,打算發起搶救運動,引起雲林縣政府關切,李政勳解釋,其實這兩個人是他心中的自我對話。
李政勳是古坑鄉三所迷你小學的代理校長之一,他的心聲也是其他兩所學校代理校長的心情。在有著台灣咖啡飄香的山區村落裡,他們像一個教育傳教士,譜寫出一頁又一頁令人感動的小校故事。
古坑三所迷你小校華南、樟湖、草嶺,分別位在海拔四百公尺到一千公尺,高低雖有不同,但學生數都是廿四人。三位年輕有為的代理校長,使出渾身解數,企盼能如摩西出埃及記般,帶領全校師生開出一條生路。
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古坑的學校經營如同戰國時代,邊陲的華南、樟湖、草嶺三校,本來就因村內人口外流,學生越來越少,加上山下大校強烈的吸引力,始終籠罩在裁併陰影下。
數理競賽突出打破大校迷思這學期來,三校的優質轉型就像「搶救貧窮大作戰」,從觀念到作法幾乎全都翻新。陳清圳到任華南時,一名老師以閩南語告訴他:「我們知(道要)吃,也知(道要)做。」陳清圳再加了一句:「還要知改變!」
陳清圳不諱言,與老師們觀念磨合的過程最吃力,華南國小校風平靜,很少有活動,有一次陳清圳號召老師們把課程融入教學活動,一名老師吐苦水:「校長,我很不快樂!」陳清圳微笑回答:「做了就會快樂!」
隨著默契逐漸養成,全校老師們的頻率越來越近,和南大附小聯手推動了「橘子紅了」計畫,透過思摩特教育網站,成功號召全台民眾義買該校一名貧病交迫家長栽培的橘子,以便讓他就讀華南的女兒能安心繼續就讀。
「雖然文化刺激少了點,其實山區孩子的學習能力很OK」陳清圳舉兩個例子,破解「大校才有競爭力」的迷思。去年雲林縣數學與自然競賽,一百所參賽學校中, 華南國小名列第十二名,「各校選手都是該校菁英的前六名,華南國小六年級「全部學生」也不過六名,全員出動還能拿到這個成績,算很厲害了!」
第二個例子是全縣科學遊戲比賽,華南國小學生力克一百五十多所學校,拿下全縣第二名。陳清圳說,連得了幾個獎,老師的眼睛都亮起來,點燃了教學活力。
雲林最高學府 遇見陳璐茜繪本草嶺國小的師資本來就年輕,活力也十足,卅五歲的李政勳很快就融入團隊,帶領全校師生朝生態、人文本位課程發展。尤其拜「傾聽心中孩子的聲 音」這篇文章之賜,草嶺國小的能見度、知名度大增,一夕間暴紅,一家連鎖補習班為此捐贈五十萬元,贊助該校成立「繪本館」。
靠著獨特的行銷方法,李政勳爭取不少前所未有的資源,譬如,只要上到號稱「雲林最高(海拔約一千)學府的草嶺國小」,就可以看見兒童繪本作家陳璐茜的作品,甚至使用來自大學教授捐贈的PDA。如此因「自力救濟」而來的教育資源,恐怕羨煞不少市區小學。
樟湖國小的代理校長廖宏彬,曾擔任該校老師,基於救亡圖存的使命感,決定出任代理校長。相對於陳清圳、李政勳,他是三人之中最早上軌道的,為了上班方便,他搬近學校宿舍,每逢周末才下山回家。
樟湖、草嶺、華南三校的特色其實頗多雷同,都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廖宏彬到任後,課程未做太大幅度的修正,而是著力於積極與社區結合,讓學校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例如籌辦藍染教學中心、住宿型學校,贏得地方不少好評。
一年前,這三所面臨裁併壓力的迷你小校,在「留校察看」期間,由於年輕校長的努力,成功地優質轉型,進而獲得外縣市教育專家學者肯定。
一校一藝 仍面臨人數下降隱憂在眾多的迷你小校中,曾遭逢九二一震災衝擊的南投縣,因重建的緣故,憑藉著宛如重生般的校園建築,以及隨之而來的教學方法,屢屢成為外界參訪關注的「特色學校」。
位於信義鄉山區的潭南國小,即是最受矚目的案例。由於校地不足,震災後決定以仿照布農族傳統家屋的概念,在操場中間展開校舍重建,不僅建築別具特色,且空 間運用靈活,一樓更採開放空間設計,四面均無牆壁。外地遊客、大學建築系師生等參觀人潮絡繹不絕,成為潭南村最著名的景點。
然而,建築畢竟是硬體、外表,真正重要的還是在軟體、內在。南投縣小校雖多,縣內迷你小校卻能發展一校一藝團,充分發揮特色。
例如,中寮鄉的永康國小在九二一震災後,當時的校長洪聰明為讓小朋友藉由運動抒發情緒,開始教學生騎獨輪車,沒想到學生興致高昂,愛上這項民俗體育。經過不斷勤加練習,甚至可騎著獨輪車玩跳繩、拉扯鈴與打陀螺等,不僅是全縣比賽常勝軍,也常受邀到各地表演。
不過,迷你小校在轉型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隱憂。特別是入學人數逐年下降的問題,即直接衝擊「特色學校」的生存。
南投的千秋國小,去年在全國「諸羅山盃」打進八強、九十四年度榮獲IBA軟式少棒賽全國第三名及全國軟式少棒總決賽八強等成績,並數度榮獲南投縣棒球比賽 冠軍。棒球成了這所學校的重要「招牌」。但目前全校僅剩學生六十八人,棒球隊球員十六人中,高年級就占了十二人,未來要組成球隊越來越難。
為了避免千秋棒球隊成絕響,救國團南投縣團委會一連三天,在千秋國小舉辦挑戰大聯盟春訓冬令營,邀兄弟象「三劍客之一」的前職棒好手蔡豐安到場指導,希望用行動支持千秋,免於棒球出現斷層危機。
綽號「阿扁」的蔡豐安說,南投縣信義、仁愛兩山地鄉一些體格比較適合打棒球的小朋友,大多在小學時就已被外縣市挖走,千秋國小絕大多數是平地學生。他憂心地認為,應該給熱愛棒球運動的學生無後顧之憂的環境打球,否則南投縣的棒運堪憂。
迷你三八學校 漁光僅剩餘光台北縣坪林鄉的漁光國小,也是轉型特色小學的成功案例。三個班級八位學生,漁光國小曾被戲稱為「三八學校」,是全國最迷你的小學。民國九十一 年間,郭雄軍被派到這裡擔任校長,每天所想的,並不是學校被廢後該怎麼辦?而且如何充分利用這裡大自然資源,把它變成人人都喜歡來的地方。
有了新構想,郭雄軍就帶著四位老師、兩隻流浪狗─「阿花」與「阿皮」,經過三個月努力,終於開辦體制內學校遊學模式,運用社區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規劃廿項主題課程,設計現場體驗式探索教學。
截至去年為止,漁光國小經過全校師生努力,不但吸引四萬人到校遊學,還接待廿萬人次參訪,讓原本冷清校園,突然間熱絡起來。無奈,政府擬訂政策終難改變,漁光國小最後還是被迫降為坪林國小漁光校區,雖然遊學活動仍續辦,可是規模已大幅縮小。
如今,漁光國小到訪人潮雖已退去,但令人難忘的,還是昔日所留下點點滴滴美好回憶。離開漁光國小半年餘,郭雄軍對那裡一草一木仍然懷念不已!
漁光位在翡翠水庫上游水源區,地處偏遠,人煙稀少,儘管風光明媚,然而,有人卻覺得這個地方冷清,看不到「願景」。郭雄軍說,這裡擁有超過一千種動植物, 足以劃為螢火蟲棲息區、樹蛙水池、生態池、神秘小徑、稀有植物區、鳳蝶故鄉、百草匯區及生態步道、樹上旅館奇景等,堪稱什麼都有。
因為這些珍貴的大自然資源,漁光國小曾把方圓十公里內大地,全部劃入遊學校區,終於吸引學界人士重視及寶貴。四年來,也讓漁光榮獲不少全國比賽獎項,包括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特優獎及創意領導首獎、全國學校課程貢獻特優獎、教學卓越金質獎等。
郭雄軍說,漁光國小開辦創意遊學,給很多人留下美好回憶,如今雖被降為校區,許多老師被調離,學生也長大升學去,往昔曾經風光的漁光國小,而今卻只剩「餘光」,也難怪郭雄軍感嘆不已。
多數人都同意,教育是一項講究平等且需要永續發展的良心事業,迷你小校在教育單位既定政策潮流中的奮力泅湧,讓全台呈現有如遍地開花的「特色學校」。但 是,這當中有多少能真正展現學校特色?在自立自強發展特色教學的趨勢下,又有多少能挽回不被廢校的命運?抑或者,推動「特色學校」只是一場拖延戰術?這些 環環相扣的問題,或許都值得深入探討。
迷你學校活化校園 上學是一件好玩事
2008-02-27 07:36/陳雅君 |
讓上學變得更好玩,是教育改革的目標,桃園縣有三所偏遠小學,成功活化校園空間,有人把漁船、沙灘搬進校園,有人在教室內複製巴洛克的老街文化,還有一所學校把都市小朋友要花錢買票才看得到的各式鍬形蟲,放大變成一個館,你說小朋友上學能不樂麻?
全 校只有六個班,42個小朋友,復興鄉的光華國小是一個名副其實迷你小學,有班級上上下下只有兩個學生,上起課來想打個瞌睡都會被老師抓個正著,重點來了, 這裡的小朋友上課要打瞌睡也很難,因為敬業的師長設計出一套套的主題課程,充分使用周邊資源,在活教材的學習過程,因為趣味和深刻,讓小朋友一輩子難忘 「我們有蝴蝶、蜻蜓、鳥類的標本館,還有一些山地植物像是山櫻花、仙人掌」。
不只是俯拾皆是的生活教育,光華國小校長嚴朝寶指出,還要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甚至引以為傲。
另外一個同樣只有六個班級的小學校是新屋鄉的笨港國小。
走 路只要十五分鐘就可以到達海邊,這個客家漁村裡的學校全校也只有160人,比原住民部落的光華國小稍大,但是為了打造偏遠臨海小學校的競爭力,學校的老師 學生還有社區團隊總動員,把漁船、沙灘搬進校園,同時還安排淨攤、放流等活動,讓小朋友接受海洋教育不只如此,笨港國小教務主任陳喜連表示,新建的活動中 心還蓋成船的模樣,爬到最頂樓可以在無光害的情形下,享受星光,都市的小朋友聽了都要羨慕。
創校110年的大溪國小,因為學校愈蓋愈多, 這兩年班級數減了一半,於是校方就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合作,就近採集大溪巴洛克老街風采,在閒置的教室裡重製,除此之外,大溪國小教務主任麥佩琪說,校方還 結合校園周邊的資源,也要讓未來到此進行戶外教學的學生更能享受豐富的教學資源。
同樣是校園,都市和偏遠地區兩樣情,只不過,迷你學校的學生看上學這檔事,當然不光是只有老師吱吱喳喳寫個不停的粉筆聲,而是池塘邊,榕樹下,知了聲聲叫的夏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