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9 03:32/本報記者卓亞雄

「無名氏」代表生產者不重視形象,甚至忽視品質保證及售後服務。

先要有名字是知識農業新農民的覺醒。有名字、有身分,表示對產品負責,品質高人一等,農產品的價格也不再像以往由盤商操控。漸多農友對自家農產品命名、重視履歷新作風。

頭份高接梨農友鄧文雄將產銷班的高接梨命名為「瑞豐梨」,定位在「讓人吃了會感動的梨」。

鴨子在餐桌上已經幾百、數千年,沒有飼主想過自己養的鴨該起名字。現在,有人不這麼想:「我們宜蘭鴨也要名字。」林政德為他費心加工的鴨肉食品取個有學問的名字:「博士鴨」,果然獲得博士般的身價。

獲得神農獎肯定的嘉義農友陳進益,把自己和產銷班的小紅番茄取名為「御品紅」(一定昂),與市售小番茄區隔,在市場果然紅。

台中縣潭子種馬鈴薯的林宗亮,花了近三年,終於創立「潭子馬鈴薯」品牌,如今升格到超市貨架販賣,價錢當然合理調整。

其他如信義酒莊、舞鶴紅茶,都是有了名字後,以品質打動消費者,以品牌讓消費者選擇。有名字當然要愛惜羽毛,並在產銷間建立互相督促的管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