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1 20:24/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二十一日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甄曉蘭、王麗雲今天在國科會發表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台灣偏遠國中教育問題要獲得改善,必須搭配社區總體營造,只靠教育政策無法根本解決。

國科會今天召開「偏遠國中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調查研究分析」記者會。由甄曉蘭、王麗雲報告研究成果。這份研究計由10位教育學者投入,就全台225所偏遠國中,查訪其中37所完成的質性研究。

甄曉蘭指出,偏遠地區學校原生性特徵包含「原生性特徵」,即經濟蕭條、就業機會有限,人口外移情況嚴重、平均收入低落、公共建設不足等社區發展不佳問題;其次還有對外聯繫不便問題,即遠離都會中心、對外交通或通訊不便。

她並說,這些「問題特徵」包含學生家庭支援不足(單親、失親、隔代教養、寄養家庭、新住民子女比例高)、社區文化刺激不足(文化資源、設施與文化活動明顯不足、資訊隔離或數位落差嚴重、平均教育水準偏低)。

再者,支持教育的人力與物力資源不足(含軟硬體設備、師資、教材、經費、社區人力及物力支援等),以及心理性孤立(如教育動機與期望低落、缺乏意願與行動改善社區等)。

王麗雲強調,他們研究發現政府對於強化偏遠教育政策的態度與改善動機,現況確實不如推廣原住民教育與特殊教育明確,動機也比較低,因為後兩者人口與對象比較明確。

她說,研究也證實,改善偏遠國中教育現況所需挹注的不僅是軟硬體資源(例如偏遠國中合格教師已提升到87%,但是流動性太高,代課老師又難聘足,每個社區也面臨少子化問題)。

她強調,要改善偏遠地區國中教育現況,其實需要政府跨部會整合性推動偏遠地區長期性社區總體營造才能改善;否則當學生的父母必須外出工作或學校學生太少、面臨裁撤命運,原本投入的軟硬體資源也難以發揮成效。

新聞來源:中央社

偏鄉教育暗角 教部:已投入重點補助
2008-02-21 19:06/陳映竹

根據國科會的研究報告,偏遠地區學校因文化刺激少、數化落差大等不利因素,造成偏鄉學生落後在教育起跑點,甚至有一所偏鄉國中, 五名新生有三名不識字。對 此,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也感到「很訝異」!目前教育部針對偏鄉地區弱勢學童,編有「攜手課輔計畫」、「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輔導」等補助,潘文忠說,這些計 畫的經費規模逐年擴大,但礙於地方制度法,教育部的補助只能扮演「補位」的角色,主要的設備管理維護,還是靠地方政府的支持。

對於國科會委託學者進行的「偏遠國中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偏鄉學生從國小到國中競爭力薄弱,反映在基測上的成績自然不理想。

至於有偏鄉學生,上了國中還不認識字,教育部國教司長長潘文忠說,「如果因為智力、身心問題,校長、老師還能夠看待這種孩子,卻不伸出援手,我認為這已經 不是政策性的問題。」潘文忠也指出,為了解決偏鄉學童的學習弱勢,教育部今年在「攜手課輔計畫」、教育優先區的課後輔導投入了九億元,佔了今年教育部國教 總預算七十八億的九分之一。

過去教育部每年在國教預算投入三百多億元,但地方制度法實施後,國民教育經費撥入地方經費,因此了縣市政府成了國民教育興辦和管理的權責機關,潘文忠強調,回應地方制度法,教育部的補助只能扮演「補位」的角色,以及重點計畫的補助。

新聞來源:中廣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