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的樂趣,其實和發表文章或部落格一樣,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之後,其它人如何來回應或舉出不同的意見。
Michael E. Porter、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市:天下文化。

五力分析(個體分析下的外部分析
Q (Richard D’Avani,1994):
很多產業是超級競爭的(Hypercompetitive),超級競爭產業的特徵是永久持續的創新,電腦產業是經常被引證係超級競爭產業的範例,此類 產業的結構不斷地因創新而變革。而五力分析可能無法即時反應此類產業的快速變動,這是因為五力分析是靜態的,對於處於穩定期的產業結構分析是有用的工具, 但卻無法充分地掌握產業環境中快速變化期間所產生的變動。

A (Michael E. Porter, 1997):有人批評本書《競爭策略》似乎是想在一個快速變動的世界中,套用一個靜態架構。其實,我根本就不打算提出什麼靜態的玩意兒。架構的每一部份-產業分析、競爭者分析、競爭定位等等,強週的都是變動不居的狀況。事實上,整套架構所透露出來的,都是對未來最攸關重大的一些變革構面,且書中大半都在探討如何了解並因應變革。(新版自序)
---
(Andrew S. Grove,1996):Intel 前總裁Grove,以Porter(1980)的五力分析架構為出發點,重新探討並定義產業競爭的六種影響力,加入了「協力業者」的力量。

協力業者係指與自身企業具有相互支援與互補關係的其他企業。在互補關係中,該公司的產品與另一家公司的產品互相配合使用,可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協力業者間的利益通常互相一致,也可稱之為「通路夥伴」,彼此間產品相互支援,並擁有共同的利益。但任何新技術、新方法或新科技的出現,都可能改變協力業者間的平衡共生關係,使得通路夥伴從此形同陌路。
國際合作知識網 - ANDREW GROVE 六力分析

(Michael E. Porter, 1997):有些人主張要另外加入第六股作用力-通常是「政府」或「科技」。但我仍然相信,政府或科技的角色無法孤立解釋的,而應透過五股作用力。

莊尚平(2000)指出,「資源基礎理論」之所以如此受到策略管理學界的重視,根據 Barney(1986,1991)與Grant(1991)等學者的見解,大致可分為兩方面來說明:
(一)外部環境的分析,如SWOT、五力分析架構經80年代眾多學者的研究之後,在解釋公司績效於環境面的關係上已獲得相當的成就,反之,對於企業資源與績效間的研究則顯得不足了
(二)在資訊科技與全球化的帶動下,公司競爭環境的變遷已較過去更為快速且激烈,因此公司對於外在之動態環境的分析與掌握將比過去更為困難,相較之下,公司內部之資源與能力(capability)反而較能夠為公司所管理與掌握,就此更適合作為企業策略方向之擬定時的參考依據。

波特(1980)認為產業的結構會影響產業之間的競爭強度,便提出一套產業分析架構,用來了解產業結構與競爭的因素,並建構整體的競爭策略。影響競爭及決定獨占強度的因素歸納五種力量,即為五力分析架構所提出的五力分析,透過五種競爭力量的分析有助於釐清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並有系統的瞭解產業中競爭的關鍵因素。五種競爭力能夠決定產業的獲利能力,它們影響了產品的價格、成本及必要的投資,每一種競爭力的強弱,決定於產業的結構或經濟及技術等特質。以下說明這五種力量的構成元素:

圖:Porter五力分析

1. 現有廠商的競爭程度
產業中現有的競爭模式是運用價格戰、促銷戰及提昇服務品質等方式,競爭行動開始對競爭對手產生顯著影響時,就可能招致還擊,若是這些競爭行為愈趨激烈甚至採取若干極端措施,產業會陷入長期的低迷,同業競爭強度受到下列因素影響:產業內存在眾多或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產業成長的速度很慢、高固定或庫存成本、轉換成本高或缺乏差異化、產能利用率的邊際貢獻高、多變的競爭者、高度的策略性風險、高退出障礙。

2. 新進入者的威脅
當產業的進入障礙很少時,在短期將會有很多業者競相進入,爭食市場大餅,此將導致供過於求與價格競爭。廠商的進入障礙主要來源如下: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資金需求、轉換成本、獨特的配銷通路、政府的政策、專利的保護、品牌之知名度。

3. 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
替代品的產生將使原有產品其市場生命快速老化,而當其替代品很少時,對現有廠商則較有利。替代品的威脅來自於:替代品有較低的相對價格、替代品有較強的功能、購買者面臨低轉換成本。

4.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購買者對抗產業競爭的方式,是設法壓低價格,爭取更高品質與更多的服務,購買者若能有下列特性,則相對賣方而言有較強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群體集中,採購量很大、所採購的是標準化產品、轉換成本極少、購買者易向後整合、購買者的資訊充足。

5.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供應者可調高售價或降低品質對產業成員施展議價能力,造成供應商力量強大的條件,與購買者的力量互成消長,其特性如下:由少數供應者主宰市場、對購買者而言,無適當替代品、對供應商而言,購買者並非重要客戶、供應商的產品對購買者的成敗具關鍵地位、供應商的產品對購買者而言,轉換成本極高、供應商易向前整合。

波特新論競爭五力 (2008.1)
策略師的核心任務,就是了解與處理「競爭」的議題。然而,經理人經常把競爭定義得太狹隘了,似乎認為只有在目前直接競爭的對手之間,才有競爭存在。但是,爭奪利潤的對手不僅限於產業裡既有的同業,還包括另外四項競爭作用力:顧客、供應商、潛在新進公司、替代性產品。上述這五項作用力引發的廣泛競爭和對立,決定了產業的結構,也形塑了產業內彼此間競爭活動的特性。

表面看來,每一個產業都不同,但其實,各產業獲利能力的動因都一樣。例如,表面上,全球汽車產業完全不同於藝術名作的全球市場、或政府高度管制的歐洲醫療照護業。但若要了解這三個產業的競爭情形和獲利能力,必須用五項競爭作用力的架構,來分析每個產業的基本結構。

如果那五項作用力很強烈,產業裡幾乎每一家公司的投資報酬率就都不理想,例如航空、紡織和旅館業。如果那五項作用力相當溫和,許多公司都有機會獲利,例如軟體、軟性飲料、美容清潔用品等產業。產業....


圖片來源: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工具箱】管理系統定江山,200801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