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E. Porter、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市:天下文化。
五力分析(個體分析下的外部分析)
Q (Richard D’Avani,1994):
很多產業是超級競爭的(Hypercompetitive),超級競爭產業的特徵是永久持續的創新,電腦產業是經常被引證係超級競爭產業的範例,此類 產業的結構不斷地因創新而變革。而五力分析可能無法即時反應此類產業的快速變動,這是因為五力分析是靜態的,對於處於穩定期的產業結構分析是有用的工具, 但卻無法充分地掌握產業環境中快速變化期間所產生的變動。
A (Michael E. Porter, 1997):有人批評本書《競爭策略》似乎是想在一個快速變動的世界中,套用一個靜態架構。其實,我根本就不打算提出什麼靜態的玩意兒。架構的每一部份-產業分析、競爭者分析、競爭定位等等,強週的都是變動不居的狀況。事實上,整套架構所透露出來的,都是對未來最攸關重大的一些變革構面,且書中大半都在探討如何了解並因應變革。(新版自序)
---
(Andrew S. Grove,1996):Intel 前總裁Grove,以Porter(1980)的五力分析架構為出發點,重新探討並定義產業競爭的六種影響力,加入了「協力業者」的力量。
(Michael E. Porter, 1997):
有些人主張要另外加入第六股作用力-通常是「政府」或「科技」。但我仍然相信,政府或科技的角色無法孤立解釋的,而應透過五股作用力。
莊尚平(2000)指出,「資源基礎理論」之所以如此受到策略管理學界的重視,根據 Barney(1986,1991)與Grant(1991)等學者的見解,大致可分為兩方面來說明:
(一)外部環境的分析,如SWOT、五力分析架構經80年代眾多學者的研究之後,在解釋公司績效於環境面的關係上已獲得相當的成就,反之,對於企業資源與績效間的研究則顯得不足了。
(二)在資訊科技與全球化的帶動下,公司競爭環境的變遷已較過去更為快速且激烈,因此公司對於外在之動態環境的分析與掌握將比過去更為困難,相較之下,公司內部之資源與能力(capability)反而較能夠為公司所管理與掌握,就此更適合作為企業策略方向之擬定時的參考依據。
波特(1980)認為產業的結構會影響產業之間的競爭強度,便提出一套產業分析架構,用來了解產業結構與競爭的因素,並建構整體的競爭策略。影響競爭及決定獨占強度的因素歸納五種力量,即為五力分析架構所提出的五力分析,透過五種競爭力量的分析有助於釐清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並有系統的瞭解產業中競爭的關鍵因素。五種競爭力能夠決定產業的獲利能力,它們影響了產品的價格、成本及必要的投資,每一種競爭力的強弱,決定於產業的結構或經濟及技術等特質。以下說明這五種力量的構成元素:

波特新論競爭五力 (2008.1)
策略師的核心任務,就是了解與處理「競爭」的議題。然而,經理人經常把競爭定義得太狹隘了,似乎認為只有在目前直接競爭的對手之間,才有競爭存在。但是,爭奪利潤的對手不僅限於產業裡既有的同業,還包括另外四項競爭作用力:顧客、供應商、潛在新進公司、替代性產品。上述這五項作用力引發的廣泛競爭和對立,決定了產業的結構,也形塑了產業內彼此間競爭活動的特性。
表面看來,每一個產業都不同,但其實,各產業獲利能力的動因都一樣。例如,表面上,全球汽車產業完全不同於藝術名作的全球市場、或政府高度管制的歐洲醫療照護業。但若要了解這三個產業的競爭情形和獲利能力,必須用五項競爭作用力的架構,來分析每個產業的基本結構。
如果那五項作用力很強烈,產業裡幾乎每一家公司的投資報酬率就都不理想,例如航空、紡織和旅館業。如果那五項作用力相當溫和,許多公司都有機會獲利,例如軟體、軟性飲料、美容清潔用品等產業。產業....

圖片來源: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工具箱】管理系統定江山,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