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統雜誌」(American Heritage Magazine)第44卷第6期特別寫下「1970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締造了一個民主史上最偉大的創舉……」,因為在那一天有2000萬的 美國民眾自發性一起參與了第一屆「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早在1962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就開始關注環保議題,因為政治界對這個議題興趣缺缺,民眾也就不太重視環境保護。6年過去了,尼爾森參議員四處奔走並到各州演講,宣揚環保 的重要性,同一時間反越戰的熱潮正在各處蔓延,尼爾森參議員突然靈光一閃,想把民眾反戰的思緒導向對環境保護的關心,透過電報、郵件及電話等各種管道,大 力宣傳明年春天將舉辦「世界地球日」,最後成功地在1970年4月22日匯集2000萬名美國人為「健康且可持續的環境」走上街頭,創下史無前例的偉大紀 錄。
再過兩天,第37個「世界地球日」即將到來,除了熱熱鬧鬧參與活動以外,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審視對環保的態度,大家都同意成長與環保必須兼顧,但如果 兩者相互牴觸時,應該堅持環保優先,國家才有永續發展的本錢。然而,環保不應該等同於不要發展或反對發展,環保不應該只是「天然的尚好」,消極的不作為, 畢竟生產是我們的命脈,有「生產」才有「生活」,也才有「生態」。我們必須要有主動、積極的作為,讓環保與生態成為發展與成長的新動力。
太平洋島嶼國家為了保護環境不受破壞,一方面設立漁撈的標準,另一方面對觀光客造訪的人數進行總量管制,像是斐濟將全國30﹪的海洋劃為海洋保護區、 吉里巴斯成立「鳳凰群島保護區」、帛琉嚴格限制外來遊客和漁船的活動範圍等等,都是政府亟欲保存自然生態所做出的努力,現在這些島國也因為不受人為污染, 擁有世外仙境般的美景,每年吸引無數遊客的造訪,觀光旅遊竟成為當地最賺錢的產業。
另外,鄰國日本也有類似的例子,位在關西岐阜縣北方的古川町過去是伐木業的重鎮,隨著工商業發達,民眾缺乏環保意識造成各種污染,連河川也是淤泥滿 溝、髒亂不堪。1960年代地方人士眼見環境破壞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開始著手拯救鄉里的活動,首先就從清理町內一條寬僅1.5 公尺的瀨戶川起步,所有居民全體總動員,一起拿起水桶清理,更在潔淨後的水裡放養對水質敏感的鯉魚,為了長保魚兒悠游水中的美麗景象,居民漸漸養成不污染 河水的習慣。從這裡開始,古川町的居民攜手打造美好的家園,除了在瀨戶川旁營造舒適便利的親水空間,町內的建築也依循古法加以興建及維護,大家遵循長期累 積下來的默契,讓古川町呈現出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美感,並在1993年獲得日本故鄉營造大獎的肯定,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社區營造競相學習的典範。
為了國家永續的發展,台灣也致力於追求環保,2000年以「永續海島台灣」為願景,制定了「台灣21世紀議程」,並在行政院成立了「國家永續發展委員 會」;2002年,我們在聯合國舉辦「永續發展高峰會議」之後,旋即發布了「永續發展行動計畫」,積極的回應全世界對環境生態保護,以及永續均衡發展的強 烈訴求;在去年「世界地球日」的前夕,更召開第一次國家級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期待從保護生態環境和天然資源的「永續環境」出發,朝向不斷提升生活品 質的「永續社會」、「永續台灣」而努力。讓我們一起疼惜台灣、愛護台灣,將環保落實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共同創造台灣未來無窮的生機。
- Apr 19 Thu 2007 21:58
讓環保成為發展與成長的新動力
2007.04.19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