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4 03:41

記者王耀億/嘉義報導

文化路夜市帶來的繁榮景象背後,隱藏了許多的問題。與其他明顯有經過規劃的中山路、垂楊路商圈比起來,文化路夜市還有很多的改進空間。

險象環生的購物環境

文 化路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就屬交通,兩側的店面會將店裡的擺設品延伸到馬路上,店家前的區塊也都有攤販在擺攤。這樣的擺設行為雖屬合法,但一到人潮多時,常會 讓行人不得不與行駛在文化路上的汽機車爭道。文化路夜市在晚上7點到11點時會在路口擺設禁止三輪以上車輛進入的標示,但能夠進入的機車也是造成交通問題 的主要亂源。嘉義市政府留言板上屬名為嘉義人的網友留言陳情說:「這樣的情形不但影響行人安全及行車秩序,也常常造成塞車的情形。」

對此,好味道餐館老闆焦國雲表示,文化路夜市應該要改為觀光夜市,車輛只准在早上進貨時進入,晚上熱鬧時則將全部路段設為行人徒步區。賣眼鏡的老闆娘也說:「文化路上的交通很危險,有時擺攤也會不小心被撞到,全部的車輛都不准進入是最好的辦法。」

但也有店家保持不同的想法,賣雜貨的林小姐表示,如果限制車輛進入,那生意一定會比現在差很多;而且之前文化路也有限制所有車輛進出的規定,不過這附近根本就沒有什麼停車位,以前還有停放在外面機車發生火災的事件,因此限制所有車輛進出的規定才會解除到現在。

將 文化路夜市全部改變為行人徒步區顯然不能得到全部店家的支持,把文化路改建為觀光夜市也不是一蹴可幾,周邊的硬體設施例如停車場、行人步道等,都需要跟上 整個夜市發展的腳步。焦國雲說:「觀光夜市是個最好的出路,但以嘉義市的人口消費力,真的能夠支撐文化路成為觀光夜市嗎?」他雖然支持將文化路改為觀光夜 市,但也很擔心這樣是否能成功。

公園的蓋與不蓋

市政府對於文化路最近期的規劃與建設,就是即將要動工的16號公園。16 號公園預定建設的內容除了有常見的遊樂設施外,還建有行人步道、地下停車場及休憩區,目的是要舒緩文化路擁擠的人潮及附近的停車問題。市政府市場管理課課 長李俊儀表示,這塊地本來是市政府所有,之前是因為還沒有預算做整建,所以先暫時租給攤販來擺攤,去年因為通過修建公園的預算,才將這塊地徵收回來。16 號公園的建設是希望在文化路還未開始全面規劃前,先紓解附近的環境壓力。

但店家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許多店家表示,將市場改建為公園會縮短文化路夜市的長短,生意反而不如從前。焦國雲也表示,在黃金的商業地段蓋公園真的很可惜,希望市府以後可以考慮將公園周圍也開放擺攤。

當店家與政府的利益有衝突時,要怎樣做到兩全其美的方案,需要靠雙方協調解決。文化路夜市的改進,是全部攤販與民眾所期盼的。文化路豆奶攤老闆娘表示,之前嘉義市政府在中正路有造街的工程,文化路也應該要有一些建設,在這方面還需要市府撥出更多經費來建設才行。

嘉義文化路 經濟與文化的掙扎-文化路夜市 該怎麼走下去

2007-10-24 01:16

【記者吳佩穎/嘉義報導】

針對文化路攤販影響交通、破壞市容方面,建設局市場管理課記事鍾先生表示文化路為攤販擺設路段,無法強制攤販遷移,也沒辦法像嘉義市家樂福夜市一樣集結。 嘉義市文化路從民國四十八年店家開始進駐,形成商圈,至今將近半個世紀。許多攤販都是嘉義人從小逛到大,可說已成為人生的一部份,若是擅自更動遷移,「難 保不會像台北市圓環一樣的下場。」李俊儀表示。

失敗的台北圓環

台 北圓環從日據時期小攤販們湧入,開始漸漸地繁榮。雖然陸續經過幾次戰爭與火災的重挫,已不復當年的繁華,卻仍能繼續發展下去。7年前台北市政府耗資兩億, 改建台北圓環,卻因為計畫不周全、建築物設計不良,有能力的店家陸續遷出,剩下的也在4年前面臨停業的命運,當年繁華的圓環正式進入歷史。馬英九認為當時 圓環結束營業的失敗原因是:「攤商與現代化經營格格不入。」這也顯示當初政府在規劃圓環時,為了解決公共空間不足、交通動線紊亂、居住品質不佳等問題,忽 略了歷史特色,單純從現代的角度去營建新的圓環。就好像一個人失去了靈魂,那剩下來的還有什麼意義呢?相對地,嘉義市文化路,同樣具有歷史的優勢,若是強 制改建或遷移,難保不會走上台北圓環的命運。

文化路的未來特色商圈

目前文化路攤販交由自治會管理,畢竟人民的資金與力量 有限,嘉義市政府近期也提出整頓的計畫,朝向有特色的觀光夜市進行永續發展。李俊儀表示,下個月就知道此提案是否通過,順利的話將於民國九十九年完成。內 容包括街道的改善,例如設置休憩區、公共區域提供街頭藝人表演,加設特色街燈等照明設備。此外行人徒步區也納入此計劃,並增設接駁公車配合實施。

政 府提出了許多方法試圖改善文化路市容與交通方面的問題。針對交通方面,徒步區此方案對於行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卻有可能因為影響生意,引起攤販和店家的反 對。在整頓期間,店家和攤販要如何安排去處,是否會因此影響生計、導致客源外流,這些問題也都需要政府妥善規劃,否則特色商圈的遠景或許並沒有想像中來得 美好。

政府各單位互動不良,政策推行大打折扣

雖然政府各單位分工清楚,各司其職,但有些事仍需要互相協調溝通才能順利進 行。市政府已認定文化路攤販為合法設攤,但執法單位警察局卻只是認為應該合法,所以才沒有取締。李俊儀表示未來有計畫要把文化路規劃為行人徒步區,規劃行 人徒步區需要相關法律的制定,屬於交通局的職責,但交通局行政科課長卻對這個計畫毫不知情。對於文化路未來的規劃,若是政府各單位沒有加強溝通交流,成效 很可能大打折扣,甚至難以推行。

嘉義市文化路從民國四十八年商家開始聚集營業,到今日成為嘉義市最繁榮熱鬧的街道之一,卻因為缺乏完善的 規劃與管理,擁擠的交通與凌亂的市容,成為民眾最為詬病之處。目前民間成立了自治會自我管理,政府也提出特色商圈的遠景,文化路最大特點在於擁有悠久的歷 史文化,卻也是最難規劃之處。文化路的未來要如何保存歷史又兼具現代化管理,走向全新的永續經營,這是嘉義政府與市民所需共同努力的目標。

嘉義文化路 經濟與文化的掙扎-文化的文化路

2007-10-24 04:05

記者王耀億/嘉義報導

繁華、熱鬧、髒亂,這些都是嘉義市文化路夜市的寫照,一般大家所稱的「文化路夜市」位於噴水池到文化路與垂楊路交叉路口這一段。從民國四十八年便開放設攤 到現在,已有近五十年的時間;從日治時期的繁華到現今,更有超過百餘年的歷史。這次的專題將會介紹文化路的歷史沿革,以及探討文化路夜市發展至今,帶來的 效益與現存問題。

百年歷史風華

文 化路噴水池古時俗稱「桃仔尾」,因為當時嘉義城牆圍起來的形狀像一顆桃子,而現今的噴水池剛好位於桃子的尾端,故有此稱。從原本全家嬉戲的小噴水池公園, 變成現在商業中心的七彩噴水池圓環,放置在第一銀行前的陳澄波複製畫描繪出當時這裡的一切。當地居民也口述當時的情景,「那個時候噴水池只是用幾塊石頭堆 積起來,中間有水湧出來,大家也習慣下午打赤膊在公園裡乘涼。」樸實的民風,跟現在的噴水池圓環有很大的差距。

文化路多年來孕育了許多嘉 義在地特色的產品,也還保有近代歷史的風貌。新台灣餅舖位於噴水池圓環上,從1901年創業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老闆盧昆常表示,日治時期會將 店面設在這邊,是因為這附近是當時日本人常聚集的地方。拿出以前的照片,那時文化路附近的建築都還是日式的平房。盧昆常回憶說:「小時候的白河大地震,讓 這裡的房子起火災燒掉了,附近的店家才再重新蓋房子,變成現在這樣的市容。」好味道餐館老闆焦國雲表示,40幾年前他父親在這邊開業時,文化路就差不多是 這個樣子,沒有什麼改變。多年來文化路的擺攤方式、建築,與交叉的幾條商業街相互輝映,成為它獨特的特色,市政府建設局市場管理課課長李俊儀說:「文化路 是嘉義市極具特色的夜市,不管將來會做怎樣政策的改進,都會以保留這些特色為前提。」

位於文化路上的原嘉義郵局,除了外觀面磚的改變外, 內部的格局都仍保有以前的風貌,也見證了嘉義市的郵政歷史。盧昆常說:「嘉義市很多古蹟都拆光了,這間郵局可千萬不要再拆掉了,不然真的很可惜。」一句 話,道出了這些歷史記憶與他們的感情。文化路這裡不只商業發達,附近也聚集了嘉義市的人文歷史,來到這裡仔細看看,在商業化的包覆下,還擁有許多過去的影 子。

文化路的現狀

文化路有它繁華的歷史,但不可否認地,面對新興商圈的競爭,文化路也正在逐漸地沒落。在文化路賣了34年眼鏡的老闆娘表示,這裡雖然生意還是不錯,但比起之前還是差了很多,垂楊路的兩家百貨公司、家樂福商圈多少把文化路的生意拉掉一些。

嘉 義市政府總共將6條馬路設為可以合法擺攤的路段,文化路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文化路兩旁是店家,店家前面則是出租給攤販營業。而文化路分別與民族路、垂楊 路交叉的空地市場,佔地3.08公頃,原本是市政府的地產,之前因為還未有任何規劃,所以開放給私人攤位設攤。這塊地於去年由市政府收回,計畫改建為第 16號公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