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盪鞦韆
[大陸河北,民風民俗]
邯鄲西部一帶城鄉百姓有過元宵佳節盪鞦韆的習俗。時節自正月初十搭鞦韆架開始,盪鞦韆的高潮卻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兩日。每逢元宵佳節前後,邯鄲西部一帶的百姓便家家產戶搭起鞦韆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同盪鞦韆。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將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盪鞦韆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像朝鮮民族的習俗。盪鞦韆有單人盪、雙人盪、坐盪、立盪等幾種形式。平常的盪法比較簡便,但此地還有比較特殊的鞦韆,一是盪木驢,一是過梁悠,一是板不煞。過梁悠和板不煞比較複雜,可蕩出花樣,鞦韆的架法也與平常不同。由於盪鞦韆既可鍛煉身體,又能增添娛樂氣氛,所以,邯鄲一帶的盪鞦韆活動持續傳到如今,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春節習俗>>盪秋千[大陸]
每年元宵節期間,武安、涉縣、磁縣一帶的城鄉群眾有盪鞦韆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盪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恰,鍛煉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一些地方的群眾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盪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盪鞦韆分單人盪、雙人盪、立盪、坐盪等。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鞦韆高手,有時還要舉行表演比賽。盪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讚揚。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
除了普通鞦韆外,還有以下幾種特殊的鞦韆:
“胡悠”,也叫木驢。其做法是:主杆上端有個鐵軸,軸頭頂在橫樑的正中間。橫樑兩頭各吊一個小鐵千。人或站或坐在兩頭的鞦韆上,邊悠盪邊轉圈。
“過梁悠。”這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秋幹。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一副小鞦韆,四個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搖動搖盤,使大木輪轉起來。鞦韆上的人隨著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自在悠盪,煞是愜意。
“板不煞”。板不煞就是“摔不死”。搭法是:在鞦韆架的橫樑上穿一個轆轤頭,上面繞一條粗繩(只繞一遭),兩頭垂下,其中一個繩頭上固定一根腳踏棍。開始耍時,兩隻腳踏在踏腳棍上。兩腿夾繩,兩手緊拽另一個繩頭,使繩子這頭往下轉,那頭帶著人往上升。鞦韆橫樑上頭的半圓形荊條吊著花生、糖果、香煙、酒等賞品。誰能升到上頭,牢穩地固定在轆轤頭上,再伸手向上去摸賞品,誰就是好樣的。摸著哪一種獎品,就獎給這個人。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摔下來,或者上去了沒把 緊轆轤頭,又滑溜下來或摔下來,故名“板不煞”。由於鞦韆架下墊著鬆軟的沙土或柴草,不會出危險,又稱“摔不死”。
盪獨杆鞦韆 [大陸]
2007-02-25 20:48:32 作者:華商網 來源:華商報
周至縣廣濟鎮桑園村有盪獨杆鞦韆的習俗。據介紹,盪獨杆鞦韆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從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獨杆鞦韆高20來米,其特點是用一根獨杆支撐著,上面用6根繩子分別固定在不同的方向,兩邊最多可以同時盪4人。
盪秋千[
大陸]2004-06-16 10:07:02
盪鞦韆是金頂、通甸、啦井等地白族群眾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
為了豎好鞦韆,每年春節前,三五個要好的白族姑娘相約起來,一起向當年結婚的新媳婦們要麻繩、香煙、酒、錢等物。她們到新媳婦那兒就說“新媳婦,給我們一付麻繩,祝你生個胖娃娃”。新媳婦則把給小姑娘們捐獻禮物看作大吉大利之事,樂意把早準備好的麻繩等物贈給小姑娘。
大年初一是新婚男子們為小姑娘豎鞦韆的日子。一大早吃好早點,人們穿上過年的衣服不約而同地到村中空地集中幫著豎鞦韆。當男子們花完青竹編成篾環後,年過半百的老者就開始指揮男子豎杆子,新婚夫婦則端著託盤逐個給在場的人敬酒遞煙以示感激和祝福。
鞦韆用七根六米長、十五公分粗的圓木搭建而成,柱子由兩個圓木三腳架組成,每個三腳架由三根原木套一個篾圈然後分開三腳相互支撐獨立。在相對而立的三腳架肩 部搭一橫木做梁,梁上又套兩個篾圈分別拴鞦韆繩的兩頭,篾圈分別用木樁定位於橫樑上,使篾圈能在橫樑上繞軸轉動。鞦韆搭成後要貼上大紅對聯並點爆竹慶賀, 長輩中有名望的老人首先將一塊石頭拴在鞦韆上盪三下,還要念一念傳統賀詞“金秋銀秋一個盪一秋”,話音未落,少男少女們就一轟而上爭盪第一手鞦韆了。
盪鞦韆的方法有三種,一種是單人盪,單人盪需要更高的技巧和力量。有的盪得很高,有的甚至能繞梁一轉,顯示了藝高人膽大;第而種是雙人盪,兩人面對面站在 鞦韆上,一人使勁一人牽引,講究兩人的配合,儘管重量加大了也能盪得很高,有時能與橫樑比高,盪幅達到180度但很難越過橫樑作360度旋轉;第三種是大人帶小孩盪,一邊一邊念念“盪一盪,除百病,歲歲得平安”。
阿昌族盪鞦韆[大陸雲南]
阿昌族盪鞦韆是傳統的活動,多在喜慶節日舉行。
場地中立兩根高約3米的木柱,柱頂架一橫樑,橫樑中央套一個寬約一米的木制十字型滾軸,如車輪狀。滾軸上有各長約2米的四對平行足,足端繫短繩,繩端掛一木板,形如鞦韆。玩時,四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滾軸轉動,上下升降。各人腳觸地時即用力蹬地。因鞦韆架如風車旋轉,故稱"風車鞦韆"。
阿昌族盪鞦韆的來歷是,傳說有個國王娶三個龍女為妻,渴望自由的龍女不願受宮廷的禁錮,便在初一早晨詐稱宴飲積食,請求國王在河邊立個鞦韆,消食解悶。龍女登上鞦韆悠盪,越盪越高,忽而抹草擦地,忽而刺空穿雲,國王見了很高興。忽然,龍女兩腿一蹬,雙手脫開鞦韆繩,騰空而起,撲進河裏,直向龍宮返去,岸邊只留下空盪著的鞦韆……人們非常懷念龍女,每逢大年初一到十五,阿昌族青年男女身著節日服裝,悠盪鞦韆,盡情娛樂,表示對龍女的敬慕。
盪鞦韆[朝鮮]
盪鞦韆,朝鮮族青年女子最喜歡的一項傳統遊戲。鞦韆架高為12至13米,在兩架杆的頂端架起一根橫木,橫木上系上兩根約8至9米的鞦韆繩索,在下垂的兩根繩索底部栓著30釐米左右的踏腳板,盪鞦韆時,還要系上安全帶子。朝鮮婦女身著彩色長裙,踏上鞦韆板,憑著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後擺盪,越盪越高,如紫燕淩空,自由自在;如仙女騰雲,優美飄逸。
現在,盪鞦韆不但是端午節、中秋節和農閒喜慶日的娛樂項目,而且變成了體育競賽項目。比賽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比高空小花;二是比高空踢小鈴;三是比盪高微線長度。比賽時,為了驗證誰盪得高,事先在鞦韆架正前方豎兩根高高的竿子,杆子間系一條繩索,繩索中間掛上樹枝、花枝或銅鈴,誰能用腳踢著樹枝,或者用嘴叼著鮮花,或者踢著銅鈴的次數越多,誰就是優勝者。她們一般都能盪5米多高,叮咚悅耳的鈴聲不斷地在空中飄盪,她們的衣裙和裙帶隨風飛飄,她們用飛盪的身體畫出了一道道彩色弧線,驚心眩目,矯健絕倫。圍觀者和其他參賽者為不斷發出鋼鈴響聲而喝彩,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有時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便翩翩起舞,場面熱鬧非凡。
盪鞦韆不但顯示了朝鮮族婦女勇敢向上的精神風貌,而且顯示了她們的健康體魄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同時也為生活增添了歡樂幸福的色彩。
盪鞦韆[朝鮮]
盪鞦韆是朝鮮族少女參加的體育運動,豔麗的衣裙像彩鳳的雙翼,帶動縷縷清風,遠遠望去,天空湛藍,草地青青,濃妝淡抹的朝鮮族少女,宛若飛動的彩色蝴蝶,在天空中飄忽來去,仿佛一幅流動的瑰麗畫卷。大型的盪鞦韆比賽更為迷人,只見眾人圍簇之 下,高空中懸掛著一面皮鼓,盪鞦韆的姑娘們在圍觀者的呐喊助威聲中,高高盪起,在空中用腳踢鼓,誰踢響的次數越多,誰將成為比賽的冠軍。那在高空中流動著的“咚咚“鼓聲,敲得人們心情振奮,心潮翻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