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中國網,秋千赛会·交趾陶
中国网 | 时间: 2005-05-25  | 文章来源: 华夏经纬网
鞦韆賽會
每逢閨月年的農曆3月6日玄天上帝誕辰,光路社區的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便會舉辦一項全省獨一無二,且已延續300餘年的“盪鞦韆”比賽。

盪鞦韆是一項流傳已久的民俗活動,據說系春秋戰國時由北方的山戎傳入,盛行于漢朝,在嘉義成為活動盛會,則有一段典故:清康熙年間,嘉義湖仔內下路頭地區瘟疫不斷,當時有一村民自故鄉福建玄天上帝廟請來分靈,建廟奉祀,村民們紛紛向北極星化身的玄天上帝祈求化災止厄,瘟害果真就此消失。居民為感謝玄天上帝,不僅在他生日時隆重祭祀,甚至煞費苦心思索助興節目以娛玄天上帝。某日有位舉人見其女興高采烈地盪鞦韆,於是靈機一動,想到以舉行鞦韆賽會,讓大家在敬神之餘,猶能更接近“天”,符合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藉升到高處,遙望神州故土級玄天上帝祖廟,以示不忘本的情懷。因此,開啟了光路裏300餘年的盪鞦韆民俗活動。

為沿襲昔日原始的搭建方式,每回鞦韆賽會所搭設的鞦韆架皆采古法,即不用任何釘子,僅以竹子和藤條架設、捆綁。鞦韆架起的高度高達12公尺,相當於四層樓房,主架之外,還有橫幹支架,架成兩面八格, 代表八卦無極之意;鞦韆板離地面約一丈高,因此要賽鞦韆,得先學會上單杠,否則夠不到鞦韆板,就不要提賽鞦韆了。鞦韆啟動時,須仰賴地面助手以竹竿推動, 然後再由參賽者借勢奮力擺盪。

這項鞦韆盛會,約每5年舉行2次,每次總能吸引如潮的遊客前往參與盛會。比賽一般分團體與個人兩組,每組再以年齡區分,比賽不限時間,以蕩的高度決勝負,而比賽現場只見鞦韆隨著加油聲,忽而上天,忽而墜地,一來一往的擺盪,凝聚所有人的目光,盪出一波波高潮,緊張熱鬧,現場感十足。

交通風向標:
自嘉義火車站前搭26路市公車(嘉義縣營公車),或搭往鹽水的嘉義客運,于下路頭站下車。

交趾陶
嘉義是臺灣交趾陶的發源地,因而有“交趾陶的故鄉”之稱,日人又稱之為“嘉義燒”。交趾陶為一種低溫多彩釉,是融合了軟陶與廣窯的一種陶藝,且包容了捏塑、繪畫、燒陶等技藝及宗教文化的民俗工藝,堪稱民間藝術的國寶。

據考證,交趾陶發源于兩廣福建一帶,清時隨移民傳入臺灣。臺灣的交趾陶主要作為廟宇或傳統建築中的裝飾,多飾於廟宇建築的屋頂、牆壁上的水車堵、身堵、墀頭,而題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節義及吉祥獻 瑞等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飾則深受地方戲曲及歌仔戲的影響,不論人物或鳥獸、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鮮豔生動而活潑,其特色在於晶亮豔麗的寶石釉彩, 呈現多元豐富的民俗風格。

而在傳入臺灣的150年間,由於交趾陶的製作技巧難度高,因此習得此藝的匠師寥寥可數,其中以尊為“葉王”的葉麟趾,為臺灣交趾陶的開山宗師。其作品還曾在世界博覽會中引起藝壇的震驚,被譽為臺灣絕技,後世尊為“臺灣交趾陶之父”,其作品散見於嘉南一帶各大廟宇,如今僅剩台南學甲“慈濟宮”、佳里“震興宮”及嘉義“城隍廟”等地保留較完整;其作品造型豐富、沉逸古拙,尤以人物栩栩如生,用色沉斂穩健,並獨創胭脂紅、翠綠顏色的釉料,後世更有“葉王交趾燒”之封譽。

同樣是寺廟裝飾要角的剪粘,主要飾於廟頂,常與交趾陶互為搭配。
近年來,本土意識覺醒,臺灣民俗傳統工藝日漸復興,交趾陶藝術再度受到重視,這項失落的民間工藝獲得重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