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中央社 2007-07-30 15:24

(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三十日電)俄羅斯「新聞時報」日前以半版的版面刊登對中國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的專訪。蕭萬長強調,台灣必須與中國大陸擴展經貿關係,才能持續凝聚經濟能力,歐洲聯盟的經驗就是一個例子。

七月初到莫斯科進行私人旅遊時,蕭萬長曾接受新聞時報國際版副主任羅曼諾夫的專訪。這篇專訪全文於本月二十七日以大篇幅刊出,標題是:「台灣應與大陸市場擴展關係」。

被問到主張成立「兩岸共同市場」與中國經濟整合,是否有助台灣擺脫經濟停滯僵局嗎?會與台灣利益相牴觸嗎?

蕭萬長回答說,台灣緊鄰大陸,又有相同的語言,對於經貿發展是一大利多,台灣必須與中國擴展經貿關係,才能持續凝聚經濟能力。歐盟的經驗是一個例子,兩岸可以在互利原則下全力發展經貿,藉此維持此一區域內的和平與穩定。

蕭萬長指出,台灣經濟以外銷為導向,四百年前的荷蘭人就看準了台灣在地理上的轉運貿易優勢,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經濟奇蹟就是善用此一優勢。近年來,由於中國身兼全球工廠和市場的雙重角色,帶動東南亞經濟發展。

被問到歐盟正準備起草共同憲法之際,他對在推動「經濟上的一個中國」所遭到質疑的看法?

蕭萬長表示,不能用政治來簡化或扭曲經濟觀念,未來的兩岸共同市場不一定要依據歐盟模式,歐盟在整合問題上的腳步緩慢,經歷很長的磨合期,而台灣海峽兩岸至今仍無法坐下來就此事進行會談。

他認為,兩岸共同市場目前仍屬於構想階段,需要長時間的諮商、修正,才能找出一條適合的道路,但這不一定會是歐盟路線。

被問到由於開放市場,中國廉價商品將入侵台灣,是否可能會衝擊台灣產業?

他表示,此事必須審慎評估,其中有一定的風險,但是他主張的共同市場是以長程眼光來看,不是一天就能成型,當務之急是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他解釋說,目前台灣與中國的貿易額極為龐大,每年達到一千億美元,台灣享有五、六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台灣對中國投資遠超過一千億美元,數字直逼二千億美元。但是兩岸貿易間缺乏諮商平台,這是目前必須克服的問題;之後才能進一步討論成立自由貿易區、關稅減免等問題。

他 又談到,台灣經濟仍在轉型之中,二十年前,台灣生產的衣服、鞋子、運動用品等民生消費品行銷全球,如今只剩下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還留在台灣生產,其餘產業都 已遷移到中國或東南亞。但是這些產業仍然是台灣的產業,只是產業結構鏈有所改變,所有產品都在台灣生產的時代已經過去。

他說,如果俄國也能提供合適的條件,台商也會考慮到俄國投資,例如原木加工或傢俱製造。俄國政府希望發展醫療產業及農業,台灣在這些領域上有技術、經驗及市場,台俄間可以互相合作。

這篇專訪報導中還提到,台灣將於明年三月舉辦總統大選,為提高勝選機會,民主進步黨希望將「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全民公投與大選合併舉辦,此舉備受爭議,因為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機會不會因此增加,但很有可能造成與中國的緊張情勢升高。

報導說,在野的國民黨則提出「經濟復興」為競選口號,希望成立台灣與中國的共同市場。

報導中形容現年六十八歲的蕭萬長,在一九九七年成為第一位在台灣出生的行政院長、即將以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身分參加明年大選,他倡議台灣與中國市場整合不遺餘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脈絡地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