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5 18:00 |
台灣各個縣市幾乎都有自行車道的設置,但僅是一段一段的車道,無法串連整個地區或是和鄰近縣市做連結。而自行車道的使用率與實用性也還未真正達到目標。
台灣自行車道的現況
台東關山環鎮自行車道、宜蘭冬山河自行車道、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等都是台灣著名的自行車道,不過大多數的自行車道都以觀光休閒為主要目的。在西南部的自行車道,有些是沿著舊鐵道所設置的,像是嘉義市的中油舊鐵道以及嘉義縣的台糖舊鐵道。由於廢棄已久,鐵道周圍雜草叢生,為了改善環境景觀,便在沿線設立自行車道。另外,預計明年完工的蒜鰲自行車道則是以綜合型發展為目標,嘉義縣觀光旅遊局設施課課長徐振能表示,蒜鰲自行車道將結合行銷及觀光,讓當地業者出租 自行車,販賣農特產並規劃露營場地;雖然以多元性為標的,但仍是以發展觀光為出發點。
「公共自行車」在台灣還算是個新興名詞,雖然台北市在民國八十七年與巨大機械工業公司合作,在大安森林公園、南港公園、基隆河河濱公園、華中河濱公園、關渡自然公園等處放置公共自行車供民眾免費騎乘,但仍以遊憩休閒為主。高雄市議員吳益政表示,行政院環保署「建置接駁型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示範運行計畫」經評選後,由高雄市及台南市率先試辦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此計畫提供民眾另一種無污染交通工具的選擇,鼓勵民眾以腳踏車做為短程交通工具,加上購置與維修成本較低、可到達的服務範圍廣,兼具交通、環保、休閒 及運動四合一之特性。
市區裡的自行車
台灣目前位於市區的自行車道還不普遍,觀光自行車道仍佔多數。民眾盧美杏曾到東豐自行車綠廊騎車,她表示:「當地有多家租車店可租借自行車,沿途風景很漂亮,如果在市區也能有這樣的環境該有多好啊!」市區的自行車道必須面對較多的問題, 例如與汽機車爭道、與行人爭道,甚至是騎到一半就沒路的情形等。嘉義市垂陽路上雖有自行車道,但僅短短兩公里,中正大學單車社社長黃聖凱認為,自行車道 短,路面又凹凸不平,過了這段之後還是得和機車爭道,且多數機車騎士都不會禮讓。機車騎士也有他們不同的看法,民眾張境夫便表示,機車道本來就是機車優先行駛,自行車應該禮讓。自行車和機車之間該如何達成平衡,互相尊重,在未來自行車道規劃中應列入考慮。
在市區裡,許多國、高中生都騎自行車上下學,將自行車當作短程的交通工具。台中市在九十二年起以分期分區方式在市區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風景區管理科技士李先生表示,當初這項計畫的目的除了觀光及環保考量外,更希望民眾能利用此車道通勤。使用率雖不如其他觀光車道來的高,但期望能藉由學生的行動來感染一般大眾,將自行車帶入 日常生活當中。李先生認為未來若能爭取到公共自行車的計畫,在各個重要轉運站放置公共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系統結合,更能提升市區自行車的實用性與便利性。
雙腳踏出的路-踩著單車環繞台灣千里
2007-12-05 18:00 |
為自行車的未來鋪路
2006 年4月23日,由徐仁修、小野與黃武雄三人一同聯名邀請民眾共同發起一項大地運動,運動的訴求是開闢出一條環島的步道,供徒步者和自行車行走。這項被命名 為「千里步道」的活動,希望將原有的一些道路,如產業道路、廢鐵道、古道等,串連起來,最好能經過一些富含人文歷史或生態景觀的地區,形成環繞台灣一圈的 自行車道與人行步道,也期望藉由集結民間的力量,來推動政府的立法程序。除了步道的規劃外,這項計畫也引起一些反思與討論,如路權問題「永遠都是汽機車優先嗎?」等,步行千里執行長周聖心表示,希望這層層的反思能夠擴及到其他的議題,影響未來台灣社會的面貌。
經過了一年半,千里步道目前已能從苗栗經台北至台東,周聖心表示,雖然這是個艱鉅的任務,但希望能在五年內達成目標繞行台灣一圈。步道除了臨山近海的部分,也會進入鄉鎮,讓旅行者除了 可以進行補給之外,還能夠認識各地的鄉鎮風情,也希望藉此促進地方觀光產業發展。「希望單車能更生活化,讓騎自行車這項活動不只是休閒,也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周聖心表示,進入鄉鎮後,可將之規劃為徒步區,或設行路者專用道。
結合社區力量共同打造
千里步道也希望能和各地現存的自行車道作結合,目前零散在各地的自行車道是「點」,每段皆為獨立的數公里,周聖心認為,那些自行車道只是表面的,純粹只有觀光用途而較不具實用性。藉由千里步道要讓點變成線再變成面,以西南部來說,就希望能以台糖舊鐵道來串連。他們在與各地合作前,會先探勘各地的道路狀況、人文風情及生態環境, 開社區協調會時也會廣邀在地人士,希望能以凝聚社區力量及社區共榮的願景來達成共識,一同維護經過社區的車道。在嘉義開千里步道的說明會時有位里民也提 到,為了維護社區裡的自行車道,里民們因此拉近彼此的距離感覺更親近了。
目前千里步道的規劃正逐步進行當中,響應人次也陸續增加。周聖心認為將單車網路與周邊法規編修完備,讓環境對自行車騎士友善,一定會有更多人願意騎著自行車上路。
雙腳踏出的路-吸取國外經驗 成就台灣「騎」蹟
2007-12-05 18:00 |
台灣騎自行車的風氣尚處於萌芽階段,歐美國家已漸趨成熟。除了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之外,政府的政策與國人的配合都將影響未來台灣自行車的發展。
歐美國家自行車的發展
歐美國家經歷了70與80年代的汽車革命後,發覺汽車排放的大量廢氣嚴重影響環境,於是開始反思,推動綠色革命<註一>。大眾運輸系統漸活絡,進而帶動整個自行車的發展。荷蘭是歐洲自行車發展最完善的國家,由於國土小,地勢平坦,幾乎人人都有一輛自行車當作日常的交通工具。歐洲許多國家,無論是鄉村或大都 市,都有自行車道的設置。曾到歐洲國家考察的高雄市議員吳益政表示,國外的自行車道大多設置完備,像德國柏林為了增設自行車道,把原來的路邊停車格往外移,將自行車道設在人行道和停車格中間,如此可維護自行車騎士的安全,免於和汽車爭道的危險。交通號誌除了一般的紅綠燈外,還有一格是供自行車專用,汽車駕駛和行人都必須遵守。
有關自行車的法規,各國有不同的規定,但大部分都希望騎士能戴安全帽,以維護安全。而孩童騎自行車較矮,為了怕別 人看不到,會在後面插上一面旗子,引起注意。吳益政提到:「有一次走在自行車道上和一位騎著車的老太太差點撞上,老太太非常兇的大罵,騎了幾公尺後還不停回頭看。」可見自行車騎士在歐洲國家備受重視,具有極高的地位。
對於歐洲的「公共自行車」(City Bike)概念,吳益政極為推崇。在法國里昂市內的自助式自行車網路,每隔三百公尺就設置一個自行車站,民眾可在甲地租車、乙地還車,利用信用卡刷卡付 費,租金便宜又方便。此外各個節點也和大眾運輸系統做結合,提高了實用性。這種便民措施雖然舒緩了汽車流量,減少空氣污染,但維護工作的重要性相對提高, 有些自行車會遭到損害,甚至有人借了就不還,市民的責任心是需要被教育的。
台灣自行車該如何走
在英國留學的黃同學,一年前隨著學校社團進行一個星期的自行車之旅。沿途所經之處都有自行車專用道,可以輕鬆自如的騎乘,不必擔心會和車子相撞。途中也有提供維修及充氣的服務站, 在一些景點區還有大片草地,讓騎士能夠在此露營休息。對於台灣目前的自行車道設施,黃同學說:「可能是台灣本身環境的關係,空間不是那麼足夠,但其實只要空出一點道路就行了。」現在台灣已有的自行車道,大多位於觀光旅遊地區;在市區則礙於空間及現有的車道標線,要增設自行車道具有較高難度。民眾陳光甫認 為,若能不騎機車最好,但以台灣目前狀況來說,要完全不騎機車改騎自行車是不太可能的。對此,吳益政表示,國人對於機車的依賴性,也是造成自行車較難盛行的原因,國外很少人騎機車,也沒有機車道。若漸漸減低機車的使用率,要將機車道改為自行車道就不是件困難的事了。
台灣在自行車方面的發展已初具雛型,要如何讓它穩定成熟?經過多年勘察經驗,吳益政認為政府的基礎建設是一個起始點。上面的人將整個計畫全面完善的規劃並實行,人民便會自然去跟隨,心態與觀念也會跟著改變,進而帶動自行車的整體發展。現代人對時間斤斤計較,多數民眾對於騎乘自行車仍抱持著只是休閒活動的想法,較少人會把它當作通勤工具,因此將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系統做結合,甚至是公共自行車的設立,都是基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此外,在歐美多國已實施的「綠建築」政策,例如在各個商 業或私人大樓設置自行車停車場,並且備有盥洗淋浴設備,是台灣學習的典範,對於提升國內自行車活動也大有幫助。
過幾年後,或許走在街上那些向您猛按喇叭的不再是汽車或機車,而是一輛輛奔馳的自行車。
<註一>針對解決地球溫室效應問題而簽訂的京都協議,要求已開發國家大幅將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的排放減量。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而美國嚴格的法令已經迫使美國汽車工業,包括美國的三大車廠以及日本車廠,展開一場汽車的「綠色革命」。
【記者黃馨誼/嘉義報導】
台灣的自行車外銷世界各地,可說是名號響亮,但是在台灣,民眾卻沒有以自行車代步的習慣,自行車道與一些相關法規也是近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
台灣自行車外銷有口碑
台灣的自行車工業約 從1954年政府禁止進口自行車開始便蓬勃發展,那時以內銷為主,在40與50年代,自行車一度成為台灣主要的代步交通工具,還需要掛牌照收稅金,這個規 定直到1973年才取消。1961年的台灣,全台使用中的腳踏車約有一百三十多萬輛,但是好景不常,1968年國內從日本大量進口不需掛牌照的 49c.c.機車,自行車馬上被打入冷宮,變成落伍的象徵,不少自行車店因此而關門大吉。
騎自行車健康又環保,但國內騎車風氣仍有待培養。
圖片來源/黃婷筠提供 |
近年來 產業外移,有些廠商紛紛將廠房移往大陸,大陸的低廉成本讓他們擁有價格上的優勢。「但目前大陸代工的算是比較低階的車。」中正大學單車社社長黃聖凱表示, 中高階的自行車仍在台灣生產,台灣的自行車正朝向精緻化、富創意的方向研發新車,以質感來維持台灣的競爭優勢。
國內騎乘風氣不盛
雖然台製自行車受到國際肯定,但國內一般大眾通常沒有騎自行車通勤的習慣。除了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是自行車通勤族,一般民眾出門還是習慣以汽、機 車代步。黃聖凱表示,目前大家還是把騎自行車當成一種休閒活動,高價位的自行車被認為是昂貴的玩具。他表示如果不趕時間,一定會騎著自行車出門,「但馬路 上沒有規劃自行車道,所以需要與機車爭道,真的滿危險的。」他無奈的說。除此之外,關於自行車的一些基本常識也是需要教育的。熱心自行車問題的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也表示,當他開始向大家傳達一些自行車的觀念時,每個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民眾的觀念及心態是推行自行車道的關鍵。
除了硬體設備不甚完善,自行車有關的交通法規也尚未制定完全,目前僅有台北市交通局在今年九月開始實施自行車法規。但此法規的雙載和裝備部分引起車友一些批評聲浪,在台大BBS站上的自行車版就有不少文章是在討論這項新推行的法規,看來對於自行車法規的制定應該還有討論及改善的空間。
<註一>BMX 小輪車,全名為 BICYCLE MOTOCROSS (越野單車),源自60年代初的美國西岸。
新聞來源:中正e報
留言列表